2017年共修筆記

〈菩提〉

菩提是斷滅的,因為斷滅了各種皮相之見;
菩提是遠離,因為遠離了各種妄想;
菩提是障蔽,因為障蔽了一切欲望。
(2017/02/17)

〈菩薩的修行之道〉

雖然護持一切眾生,卻不對他們有愛念不捨之心,才是菩薩的修行之道。
雖然樂於遠離生死世間,卻不追求身心寂滅,才是菩薩的修行之道。
雖然託生在三界之中,卻不迷失法性,才是菩薩的修行之道。
(2017/02/24)

〈菩薩的修行之道〉

雖然修行空的法門,卻培植一切功德,才是菩薩的修行之道。
雖然修行無相的法門,卻超度眾生,才是菩薩的修行之道。
雖然修行無作的法門,卻現生於輪迴之中,才是菩薩的修行之道。
(2017/03/03)

〈道場〉

方便度人就是道場,因為由此而教化眾生;
多聽聞佛法就是道場,因為這樣就可以照佛法來修行;
調伏心意就是道場,因為這樣就能依從正道去觀察世界。
(2017/03/10)

〈法〉

法是不可被看見、聽聞、察覺、認知的,如果努力要看見、聽聞、察覺、認知法,這就是見、聞、覺知,而不是求法了;
法的名字是無為,如果有所作為,那麼就是追求有為,而不是求法了。
(2017/03/17)

〈法〉

法總是寂靜的,因為它斷滅了各種形;
法否定名言,因為超出語言表達的限度;
法否定言說,因為超出了思想考慮的限度;
法否定外部形態,因為本質虛空。
(2017/03/24)

〈菩提〉

菩提是無為, 因為沒產生、留駐、消亡的過程;
菩提是智慧, 因為能透徹瞭解眾生的心意行為;
菩提是不聚會, 因為內外六入不相聚會。
(2017/03/31)

〈菩提〉

菩提是不被六塵沾染的, 因為沒有貪戀執著之心;
菩提是隨順, 因為隨順於真如;
菩提是安住, 因為安住在法性之中。
(2017/04/07)

〈菩提〉

斷絕一切煩惱、一切障礙、一切不善法,以此來引導眾生造作一切善業;
以獲得一切智慧、一切善行,來引導眾生發起一切菩提佛法。
(2017/04/14)

〈虛妄〉

一切都不過是虛妄的現象, 如同迷夢,又如同陽燄,
如同水中的明月, 又如同鏡中的映相,
不過是從虛妄的想像中產生。
(2017/04/21)

〈道場〉

質直之心是道場, 因為誠摯而不虛假;
發願修行是道場, 因為這樣能修成善業;
深固之心是道場, 因為功德由此增長。
(2017/04/22大悲懺法會開示)

〈菩提〉

菩提是斷絕生死的, 因為擺脫了纏繞在煩惱中的恆常狀態;
菩提猶如幻化的人偶, 因為沒有取捨之心;
菩提是不起擾亂的, 因為它總是平靜安寧。
(2017/04/28)

〈方便〉

諸佛所得法,無量方便力,而為眾生說。
(2017/05/12)

〈空〉

所謂空是說由於沒有妄心, 就沒有世間一切事物的差別之相;
相反, 世間森羅萬象的一切事物,
都是由妄心所產生的; 都是虛妄不實的。
(2017/05/19)

〈無明〉

一切有情眾生都不能稱為覺悟, 因為它們從本以來,
就是一個妄念接著一個妄念, 總是相續不斷。
從來就沒有出離過心念之虛妄相續, 所以說為沒有開端的無明。
(2017/05/26)


〈覺〉

阿賴耶識中有覺、不覺二義, 覺分為「本覺」和「始覺」。
本覺--即眾生原有自性清淨心,即如來法身。
始覺--是經過修行而險顯現的本覺。
由本覺而有不覺,即本覺被無明覆蓋,使之顯現不出來;
經過修行使本覺開始顯現,隨順修行, 覺悟逐步增長。
(2017/06/09)

〈無生〉

「諸法不自生,亦不從他生,不共不無因,是故知無生。」
一切事物不是自己生,也不是從其他事物產生, 也不是無因而生,所以沒「生」。
一般人所說的「生」,是虛假的,其本性是不生。
(2017/06/23)

〈三解脫門〉

1.空解脫門:
一切事物都沒自性,都是因緣和合而成,只有這樣認識問題,才能得到解脫自在。 2.無相解脫門:(又稱無想解脫門)
認識到一切事物都是空以後,則知男女一異等相皆不可得,這就使人離差別相而得自在。 3.無願解脫門:(又稱無作門、無欲門等)
知一切事物無相以後,則於三界無所願求,由此則不造作生之業,不受生死之苦。
(2017/06/30)

〈無常〉

熱中摘花的人, 在願望還未達成前, 死神已將他征服了。
(2017/07/07)

〈當下〉

我們沒有辦法選擇怎麼死, 或何時死亡。
唯一能決定的是怎麼活, 就是現在。
(2017/07/14)

〈正念〉

禪宗或唯識學對於「正念」有不同的解釋,以現代人的生活來看,非只是在意識上談「正念」,也應該要包含身體及外在環境,我們應該常常練習:
1.留心自己的姿勢(自然、不緊繃、不歪斜...)
2.觀察自己的呼吸 (急促?平緩?粗糙?細長...反映的是自己的情緒是否平靜)
3.感覺自己的身體狀況(疼痛?冷熱?緊張?...)
4.察覺自己的心態狀況(平靜?躁動不安?是否傷害了他人?不知時知處?...)
5.覺察身心可否保持自在?
6.感受周遭環境,風的流動、雲的幻化、自然界的美、窗櫺上的雨滴...還要感受他人的存在。
7.成為平靜、平凡與平淡的人,對他人有同理心、側隱心。
8.訓練自己可以「聚焦當下」、活在當下。
(2017/07/22大悲懺法會開示)

〈慈悲喜捨〉

慈就是道場,因為平等心對待眾生;
悲就是道場,因為忍受疲勞痛苦的修行;
喜就是道場,因為從佛法中獲得愉悅;
捨就是道場,因為捨棄了愛憎的世俗感情。
(2017/07/28)

〈信根本〉

因為真如是一切事物的根本, 所以「信根本」就是信真如。
真如是諸佛之師,眾行之本, 經常信受真如,
就能夠出離空、有、能、所等一切相待之相。
(2017/08/04)

〈面對死亡〉

我們應該面對死亡,如同面對其他的恐懼。
我們應該思索最終的結局,讓自己熟悉它......
凝視死亡的臉, 有此指引,不只是減緩恐懼,
也是使生命更加深刻、珍貴、有活力。
(2017/08/11)

〈真如〉

真如充滿超過恆河沙的無量功德,
不離一切諸法, 不斷一切諸法,
而自性亦不變異, 是不可思議之佛法,
乃至具足圓滿無所缺少。 因此在因位稱為如來藏,
在果位稱為如來法身。
(2017/08/18)

  • 1
  • 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