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共修筆記〈學佛三要〉



◎學佛三要─信願‧慈悲‧智慧 印順法師 依人間善法而進修菩薩行,依一切大乘經論,特拈出三字為中心。 ‧信──願‧精進 ‧智──定‧方便 ‧悲──施‧戒‧忍 信為修學佛法的第一要著,沒有信,一切佛法的功德不生。
◎歡迎各位菩薩大德於每週五晚上7:30-9:15,參加本寺大悲共修會,遠法師帶領大家一起來學習〈學佛三要〉,建立正確的佛教觀。
仁光寺大悲共修會敬邀,連絡電話:03-5223301

〈學佛三要〉1:

◎菩薩重於利他,無論是一切時,一切處,一件事,一句話,都以利他為前提。淨心第一,還通於二乘;利他為上,才是大乘不共的特色,才更合於佛陀的精神。

〈學佛三要〉2:

有情不單是心的,也不單是色的;離不了色與心,而並不就是色心。如想離開身心活動,另求生命的主體,那是絕對不可能的。

〈學佛三要〉3:

◎世界是由我推動的,要想轉穢土成淨土,全在乎我們能不能從自他和樂做起而決定。


〈學佛三要〉4:

◎相信的佛法的業感緣起,無論是世界穢淨,個人的成敗,都是以前的業力所招感,絕不會怨天尤人。業力是可以改進的,就從現在向善的方向做出,前途自然充滿了無限的光明,這是佛法為人的根本態度。

〈學佛三要〉5:

佛法說:「心淨眾生淨」;「心淨國土淨」,都是啟示學佛者應從自己淨化起,進而再擴大到國土和其他眾生。這無論是大乘法和小乘法,都以此「淨心」為學佛的主要內容。

〈學佛三要〉6:

在無常無我的身心活動中,生命是延續(不常)不斷的。因為所作的一切,雖然滅入過去,但不等於沒有。對於身心的影響力─業力,是決定存在的。這等於說:所作所為的一切行為,轉化為「動能」而不失。

〈學佛三要〉7:

◎有了生命延續的信念,自能樹立光明的人生觀,充滿活力,而努力於新生命的創造。


〈學佛三要〉8:

◎真正的學佛,主要是以三寶為崇高理想的目標,自己不斷的修學,加以佛菩薩的慈悲願力的攝受,使我們身心融化於三寶中,福慧一天天的增長,一天天接近那崇高的目標。

〈學佛三要〉9:

◎三世相續的生命流,不是不變的永恆,而是不息變化,繼往開來的。現有的生命,或苦或樂,或愚或智,或健康或孱弱,或人或畜,種種不同,不是別的,只是前生的業因所影響了的(當然很多是現因所成)。

〈學佛三要〉10:

◎唯有佛法,教人先要了解生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,碌碌終生究有何所得?行善復有何利益?如何才能獲得內心滿足和安樂?從這些問題去審察,才能把握住佛法的核心,也才能真正獲得安樂。

〈學佛三要〉11:

◎在無常無我的身心活動中,生命是延續(不常)不斷的。因為所做的一切,雖然滅入過去,但並不等於沒有。對於身心的影響力--業力,是決定存在的。

〈學佛三要〉12:

◎我們或善或惡的種種言行,都由內心的活動,而引發身語的活動;對他引起影響時,當下即引起自己身心的影響,成為一種潛力,成為未來的因緣。如能深信這自己身心所引起的對自己的影響力,就能信解開創未來生命的動力來源。

〈學佛三要〉13:

◎我們或善或惡的種種言行,都由內心的活動,而引發身語的活動;對他引起影響時,當下即引起自己身心的影響,成為一種潛力,成為未來的因緣。

〈學佛三要〉14:

佛教的信徒,著重於每一有情的生生不已,確信每一有情的行為價值,從自作自受到共作共受。從人類的展轉增上,互助共存,實現社會的進步。由於人類(有情)自身的「和樂善生」,而全宇宙的一切,都充滿和諧活潑的生意。

〈學佛三要〉15:

◎現生不是脫空的新生,而是繼承著過去,享受著過去的果實。同樣的,現在的思想、行為,對人對己的一切活動,都留下新的業力(與過去未盡的業力),等此生結束時,又重行開展一新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