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共修筆記〈學佛三要〉



◎學佛三要─信願‧慈悲‧智慧 印順法師 依人間善法而進修菩薩行,依一切大乘經論,特拈出三字為中心。 ‧信──願‧精進 ‧智──定‧方便 ‧悲──施‧戒‧忍 信為修學佛法的第一要著,沒有信,一切佛法的功德不生。
◎歡迎各位菩薩大德於每週五晚上7:30-9:15,參加本寺大悲共修會,遠法師帶領大家一起來學習〈學佛三要〉,建立正確的佛教觀。
仁光寺大悲共修會敬邀,連絡電話:03-5223301

〈學佛三要〉61:

◎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,可以說,沒有菩提心,即沒有大乘法。學佛者,只怕不發菩提心;不發菩提心,一切大乘功德,便都無從生起。

〈學佛三要〉62:

◎若欲成佛,必發菩提心。有菩提心作根本,修禪即成大乘禪,修慧即成大乘慧,一切都是佛道資糧。

〈學佛三要〉63:

◎願菩提心重於起信發願,行菩提心重於從事利他,勝義菩提心重於般若證理。這樣,菩提心統攝著信願、大悲、般若,確乎攝持了大乘法的心要。

〈學佛三要〉64:

◎菩提心的根本是悲心,而悲心的大用為拔苦.所以大乘菩薩道,也可以說以救拔眾生的苦難為特色。

〈學佛三要〉65:

◎佛教重視苦,重視救苦,好像是悲觀、消極,其實佛教正因認識而把握了這個問題,才提供了徹底淨化世間,滿足眾生真正安樂的辦法。

〈學佛三要〉66:

◎佛人人怨親平等,不必驕傲,不必自卑,也不必為目前一點恩怨而生愛著或憎惡.如此保持著平衡安靜的心境,依佛教的術語說,是「捨心」。

〈學佛三要〉67:

◎佛教所說的平等大悲,則是先去除染愛,而對一切眾生,普遍的予以同情,救濟。

〈學佛三要〉68:

◎修習菩提心,既須等視一切眾生,養成一視同仁的心境;又要能夠關切一切眾生,心中養成一團和氣,一片生機。

〈學佛三要〉69:

◎菩提心不由禪定中來,也不由智慧中來,而是從大悲心來。

〈學佛三要〉70:

◎增上意樂,是以悲心為本的,一種強而有力的行願,以現代通俗的說法,即是「狂熱的心」,對度生事業的熱心。...佛菩薩具備了這強而有力的願行--增上意樂,所以成其為佛菩薩。

〈學佛三要〉71:

◎大乘行果的心髓,不是別的,就是慈悲。離了慈悲,就沒有菩薩,也沒有佛。也可說:如沒有慈悲,就沒有佛法,佛法從慈悲而發揮出來。

〈學佛三要〉72:

◎修菩提心,廣積福德智慧的資糧,進而悟無生法忍,體證一切諸法不生不滅,即稱為勝義菩提心。

〈學佛三要〉73:

◎菩薩以不退菩提心為根本戒,不離菩提心而遠離眾惡,利益眾生,成熟佛法,即是行菩提心的修習。

〈學佛三要〉74:

◎一切眾生生命歷程中的悲痛過程,如專從自己著想,即成為聲聞的厭離心。如不但為自己,更為一切眾生著想,即成為菩薩的悲愍心。

〈學佛三要〉75:

◎依代表佛陀真精神的大乘來說,慈悲為本,是最恰當的抉發了佛教的本質,佛陀的心髓。

〈學佛三要〉76:

◎從緣起相的相關性說:世間的一切--物質、心識、生命,都不是獨立的,是相依相成的緣起法。......所以從這樣的緣起事實,而成為人生觀,即是無我的人生觀,互助的人生觀,知恩報恩的人生觀,也就是慈悲為本的人生觀。

〈學佛三要〉77:

◎世間的一切--物質、心識、生命,都不是獨立的,是相依相成的緣起法。......從這樣的緣起事實,而成為人生觀,即是無我的人生觀,互助的人生觀,知恩報恩的人生觀,也就是慈悲為本的人生觀。

〈學佛三要〉78:

◎大乘法說:眾生與佛平等,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,這都從這法性平等的現觀中得來。在這平等一如的心境中,當然發生「同體大悲」。有眾生在苦迫中,有眾生迷妄而還沒有成佛,這等於自己的苦迫,自身的功德不圓滿。

〈學佛三要〉79:

◎佛法說緣起,同時就說無我。因為從緣而起的,沒有獨立存在的實體,就沒有絕對的自我。否定了絕對的自我,也就沒有絕對的他人。相對的自他關係,息息相關,所以自然地啟發為慈悲的同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