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共修筆記〈維摩詰經講記〉

觀眾生品第七 -1

菩薩云何觀於眾生? 一切諸法,無有定相; 一切諸法,無在無不在。 菩提無住處,故無有得者; 諸佛菩薩,無所得故而得。
【一切諸法,無有定相;一切諸法,無在無不在】
◎ 修學是理智的,是為了增長智慧。 不要在男相女相上分別,而是要展現大丈夫相。
◎ 活著的目的就是不斷地讓自己的羽毛豐厚,什麼都要學,永遠不要說不會,要能扛起自己的人生。 我們認真地去想一想:真的覺得這一生是自己的嗎?還是都為別人而活? 每天這樣過著生活,可能沒有一件事是你真正想要的。 如此說我這一生只能如此!這樣不太負責任,你努力了?改變了嗎?
◎ 我們要常常去感受~ 什麼是「在」?什麼是「無所不在」? 一切法到底「有」?還是「沒有」? 我到底是「男生」?還是「女生」?
◎ 我們要常常去想~ 要把學到的經典故事帶入生命裡,也就是告訴自己「沒有絕對的」。 男人不要硬梆梆,而女人也不要嬌弱不堪。
◎ 一切見聞覺知所感受到的世界,到底是真?是假?到底存在?不存在? 要自己動腦筋去想、去感受。 ◎ 當我們面對亡者,走不出來時,換一個角度思惟: 我們無時無刻不就是在生滅當中、剎那剎那的生滅~ 不是「生」就是「死」嗎?轉個念頭,要勇敢的活下去。

觀眾生品第七 -2

【喻】
弟子言:我母親不在了
禪師言:你母親並無不在、無所不在。
如同下雨了,你母親的眼淚化做雨水;當你逆境時,為你擔心、為你落淚; 如同太陽出來時,你母親的慈愛化做溫煦的陽光,照射在你身上,給你溫暖。 法性亦同。我們可以感受到法性存在或是不存在嗎? 如果我們用心去感受,則法性的慈悲是真實存在的。 佛亦如此。只有我們遠離佛;而佛時時刻刻都在我們的周圍、我們的身心、我們的呼吸裡面~盡虛空、遍法界。
【菩提無住處,故無有得者;諸佛菩薩,無所得故而得。】
◎ 佛法的思惟,沒有得與不得的問題:  時間的概念,本來就凡夫所造做出來的,才有了空間的概念。  菩提不是抓到有,而得到果。  法也不是「為得而得」,而是因為「無所得而得」~因為努力修學,自然而然  得到法性~這是大乘法空性的概念。
◎ 一切法的存在與不存在,都是出自於自己內心的感受。  一旦內心有染著,喜怒哀樂就會影像現前、就會感受到。  所以說,一切法是真實的存在嗎?還是不存在?是因為「感受」。
◎ 我們要如理的思惟: 當修學融入到我們的生命時,慈悲心將可以承載大地、承載更多的眾生。 因此,我們要發願、要發心,在我們的心地上不斷地向前、跟佛愈來愈相應。 如此,修學就會變得有趣、變得多采多姿,而且更有意義了。

佛道品第八 -1

菩薩云何通達佛道? 若菩薩行於非道,是為通達佛道。 云何菩薩行於非道? 菩薩「示行諸煩惱,而心常清淨」; 菩薩「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,實無所貪」 「一切煩惱為如來種,不入煩惱大海,則不能得一切智寶。」
【佛道品總示】
◎ 菩薩「現於涅槃,而不斷生死」,謂百花叢林過,片葉不沾身。
◎ 面對人生,總是會有很多的煩惱,但我們的心要時時刻刻保持清淨。 你的人生有苦惱、會遇到逆境,是理所當然的。如果人生一切都是這麼圓滿,就不會想要好好地修學,好好地聽經聞佛法了。 在苦惱逆境中,只要我們「把煩惱轉換成菩提」,就是實踐佛道最好的機會。
◎ 佛教並非是沮喪消極的宗教,佛教的「發願」是非常積極的、鼓勵人向上的。 但因為我們不瞭解佛法真正的本質,所以才會覺得苦痛。當我們能夠深入眾生的苦海之中,就會發現所有的憂悲愁苦,你我都一樣。因此我們要更積極、認真的過生活。
◎ 菩薩以人格化身,示現種種的煩惱相狀,但內心是真正在實現佛道。 而我們現在不管現什麼樣的身,也不論順境、逆境,如果都能努力的善巧度化眾生,這才是了不起,因此更要經常地聽聞佛法、如理思惟才行。


佛道品第八 -2

【菩薩云何通達佛道? 若菩薩行於非道,是為通達佛道。】
◎ 好好地想一想: 我們在仁光寺,怎麼樣才能明白師父的志業?要怎麼樣才能真正進入佛與菩薩的境地?
◎ 師父做的任何事,最終的目的,都是希望能完成志業;想的也都是大家的事情。你有想過平常在跟師父抱怨時,能明白師父真正在想什麼嗎? 如果連在眼前的都不明白,想想~我們真的可以明白通達佛道的這條路嗎?
【云何菩薩行於非道? 菩薩示行諸煩惱,而心常清淨; 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,實無所貪。】
◎ 菩薩能行於非清淨道。 我是凡夫,無法行於非道。我們可以看到菩薩的心胸寬廣,所行都是為了度化眾生,相較之下,我們真是相形見絀(慚)。
◎ 菩薩能保持心性的平衡。 我們平常都是處於煩惱、瞋恚當中,在這種狀況下,心性是不可能保持平衡的。在夜深人靜時,捫心自問,我們都會生起一份慚愧之心。

佛道品第八 -3

◎ 菩薩心性中是清清楚楚的。 我們常常不知不覺會發脾氣,自己沒有辦法控制,當無明、驕慢心生起時,都不是正道。所以,我們要常修慈悲喜捨,就連寶來也能讓牠修修福報。
◎ 菩薩於色無界也不會吭聲。 我們凡夫眾生,即便真的入定、真的到了無色界,就開始傲慢起來;何況現在仍處於散亂中而不自知。
◎ 菩薩常懷慈悲與忍讓。 有些人彼此相處,記得一輩子的仇恨,眾生的習氣就是如此。 但進了佛門的我們,是這樣在修行的嗎?我們不要檢討別人,應該要檢討自己,有了煩惱的過失,就要馬上說對不起! 如果「眼前的檻都過不了,不要談修行這件事。」自己的福報有多少?胸量有多少?從經的內容去檢視。你只要過不了這一關,不要說可以講經說法,連最基本的待人處事都沒有辦法,這也是團體裡面最容易碰到的。我們真的要修行,就不應該經常生起瞋恚心。



佛道品第八 -4

◎ 菩薩勤修種種功德善行。 在寺院中做義工,不管做任何事,只要是為了眾生、為了寺院,「不忍聖教衰、不忍眾生苦」,都是勤修許許多多的功德。 但一切法不能從表相來看,不要以見聞覺知來判定。不只是在佛殿上做的才叫做真正的用功,別人成就功德背後的力道,不是我們所能想像的。 ◎ 菩薩能住心於定境之中。 愈是慌亂過程中,心愈是要安定。忙碌的過程最容易出錯,心性要能夠安定、臨危不亂,這也是最難做到的。
【一切煩惱為如來種,不入煩惱大海,則不能得一切智寶。】>
◎ 菩薩現瞋恨、貪心相的目為何?我們要看看自己的瞋恨、貪心是為了眾生?還是為了自己?我們的心情容易被擾動?還是能夠保持平和?
◎ 修學點點滴滴,一點一點的薰習、一點一點的糾正自己,急也急不得。 要慢慢地去訓練自己,會知道我現在的修學又往上了,這是很重要的。 菩薩常懷慈心與忍讓,靜待時節因緣~仁光寺的好,時間會證明。

佛道品第八 -5

菩薩云何通達佛道? 若能如是行於非道,是為通達佛道。 何等為如來種? 以要言之,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,皆是佛種。
【菩薩云何通達佛道? 若能如是行於非道,是為通達佛道。】
維摩詰居士化身大乘菩薩,講述佛法「示行諸煩惱,而心常清淨」的道理。告訴我們:面對世間的一切都是苦的,要不斷地歷練、不斷地檢視自己,要認真的過生活、去感受生活,要學習從不同的角度看世間一切法,這樣才可以真正展現大乘法。再者,若要通達於佛道,必須在種種的非道、邪道中做到正道;能夠在一切世間法中,心不染著,這個是不容易做到的。 例如:
◎ 菩薩展現虛偽的相貌,又能善巧方便,體現佛經的真實義,如蓮花般出淤泥而不染著。
◎ 菩薩雖然展現憍慢,卻是有如橋樑般地幫助眾生,渡過紅塵、進入佛道。我們也要展現出大長者、大修行者的氣勢,來幫助更多的孩子一起進佛門。

佛道品第八 -6

◎ 菩薩雖然示現煩惱相,但心是常清淨的。當我們煩惱生起時,要常檢視自已的心是不是清淨?要時時修正自己,煩惱才會愈來愈少。
◎ 菩薩雖然示現貧窮,無時無刻手中卻有無盡的財寶可以幫助眾生。即便有世間種種的一切事業,也因了知世間的無常而無所貪。
◎ 菩薩雖然顯示殘疾、羸弱的相狀,卻具有金剛力士這樣的堅強。就好像佝僂阿嬤,雖然她經常抱怨人生,可是她的毅力卻是我們做不到的。
◎ 菩薩雖然看起來遲鈍木訥之相,卻能辯才無礙,統攝佛法的大義。
◎ 菩薩雖入涅槃,但為了救渡眾生而不斷生死、乘願再來,依然在六道生死輪迴當中廣度一切眾生,使其離苦得樂。

佛道品第八 -7

◎ 菩薩為了救化眾生,有時用各種方便方法~思惟不是只有一條路。 (醫史公案) 有一個宰相的女兒,面無表情不會笑、雙手張開不能合,找了城中很多醫生治療都無效。後來有一位醫生說自己可以醫治他,於是叫人幫她把衣服一件件脫掉,脫到的四件時,她雙手抱住身體~病就好了。
◎ 菩薩雖然示現衰老病,但勇敢超越生死的畏懼。 我們要好好用功,最大的本事是在寺院裡跟大家說「我要走了」然後往生。這代表已經超越生死,這也就是佛教徒要訓練的~在跟自己的生死搏鬥,不是在跟世間談交情。所以不要太多的人情世故,應該要在自己的生死上面下功夫。
◎ 如果你能夠示現老病而不為所動,最後能夠超越生死,我們所做的一切就值得了~一起共勉。在修行上如何看破老病,學習積極面對生活,不要只有自己,我學習做義工、學習付出,以眾生的福祉、佛法的盛衰為己任,相信一定能度脫生死,才是真正的快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