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共修筆記〈唯識概論〉



◎生命原來是有無限的可能,只是被你局限了,你的生命不應該只被框在小小的地方,你的生命、你的善心要盡可能地無限發揮出來,透過你修學所累積的福德、功德,才能與天地同壽,才能與日月爭輝。 當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,修學這件事情,就不會被你窄化,你也就不會執著在某處。只要你願意,都可以不斷地熏習,改變你的生命。 當你進到了仁光寺,希望你的人生從此是不一樣的,透過熏習法的力量去展現,《唯識學》能開拓你的思維,要去理解它,並且把它活入你的生命裡,這樣讀《唯識學》才會豐富,才會很有趣!
◎歡迎各位菩薩大德於每週五晚上7:30-9:15,參加本寺大悲共修會,遠法師帶領大家一起來學習唯識學,重新思考人生...
仁光寺大悲共修會敬邀,連絡電話:03-5223301

〈唯識概論〉講授大綱:

【唯識的思考】
一、「外境非實」
二、「見聞覺知的分析」,即「認識論」。
三、「名言概念」與「法無定法」
四、「唯識顯現」又叫「自心影現」:如是心生,如是顯現。
【阿賴耶識(第八意識)的開展】。
一、 經驗生命的現象:。
二、 超越生命經驗的微細心識:。
【從唯識觀來看人生的價值】
一、「人生擁有無限的空間」:
二、「心淨國土淨」:
【人生擁有無限的過去與未來】
一、 心靈有兩個層次:七轉識與本識
二、 人生每一念(刻)的現在,都是在生現行、熏種子。
三、 人生每一念(刻)的現在,都含攝了無限的過去,良善清淨的力量:
四、 人生每一念(刻)的現在,都代表著無限未來創造的潛能:
【人生的昇華】-生命可與天地同壽、與日月爭輝




〈唯識概論〉-01:

◎智慧的修學包含:聞所成慧、思所成慧、修所成慧
一、聞所成慧:透過聽聞,幫助你成就你的智慧。
◎我們做一個三寶弟子要修信(淨信),信三寶的淨德,包含出世法(如: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)與入世法(見聞覺知所感受的一切)之間的善根,你的秉性要良善,要相信祂、相信自己,因為有「信樂」,所以法喜充滿!
◎「信 」 分 為 二 。
一者為「 信解 」、「信有」。必須透過教法 的學習 才 有明確的認知, 才會心無疑慮 。 同樣是念一句佛號,有信解的人,不會懷疑,力量就不同,相信生命有無盡的力量。
二者為「 深信 」 、「信仰」 。 信仰是要深信的,沒有深信,則不構成信仰。你有沒有把你的信仰,當作你生命的力量?深信之前,一定要信解。
二、思 所成慧
◎ 我們的概念太多了, 才會 不快樂 。所以,我們要透過《唯識學》重新去思考 。 你必須訓練自己 ,對聽聞 義理的思考、判斷、了解 、體悟 ,並且加以抉擇。
三、修所成慧
◎ 我們無時無刻,一切身口意的造作, 都是在修行 ~生活就是修行。 你要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行為;否則,只是不停的念佛,是不可能了脫生死的。
◎《唯識學》離不開你的人生、離不開你的思維 ,不管今生、來生,你只要接觸這個法門,你只要肯扭轉,一切都來得及!

〈唯識概論〉-02:

煩惱的生起,也是你痛苦的生起。 我們的生命就是慾望 、煩惱 、痛苦 ,不斷交織的人生。 因此,人生真、善、美的價值就會逐漸隱沒了 ,人生就出現虛幻的、負面的、污穢的能量,不好的東西在你的心性裡開始顯影出來,於是你的生命就會開始迷惘 。 我們要先體認到:只要有煩惱,就離不開苦。

〈唯識概論〉-03:

◎自心影現~假如你是一個快樂的人,你看一切法都會是快樂的,是充滿機會的;假設你是一個悲傷的人,看什麼都會很悲傷, 都沒有希望! 你要知道我們的心是很複雜的, 惡心所這麼多, 善心所又生不起來 ;當你看什麼都不順遂時,你就會發脾氣,不快樂 。人與人相處時,並不是都在心情好的狀態下。 所以,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永遠圓滿歡喜的。
◎當你能了解「 自心影現 」 這個概念的時候, 開心或是不開心 ,就不是那麼的重要了,你應該要看事件的過程,反思在過程中,你學到了什麼?如果在這個過程當中,你學到了、豐富了、看到了、感受到了,那麼你的生命就不斷地在增長 。







〈唯識概論〉-04:

◎平常我們講到「無常」,你已經麻痺不會有感覺。對我們來說它只不過是一個「名言概念」而已,你沒有辦法真正的去感受到。通常在你或家人好友突然發生事故的時候,你的心會痛,此時才體會這就是「無常」。
◎你要認真過生活,要把「無常」 這些名言概念化成是生命的歷練、生命的語言,而不是教條 。當「無常」的概念從你的阿賴耶識開展的時候,「法」在你的生命中, 才會真正的深刻,才會有力道。

〈唯識概論〉-05:

◎唯識的思考,首先要認識「外境非實」。 人生會有各種不同的樣貌,有美好的一面,也有醜陋、虛幻的相貌 ,這就是眾生相 。 唯識學教你用不同的角度,重新去思考,告訴你「 外境非實 」,你所看到外在的一切法都不是永恆真實的。
◎其次是 「 見聞覺知的分析 」,也就是「 認識論 」 。 透過 「見聞覺知的分析 」後,你才有可能真正地認識外在的世界、真正地認識自己。也唯有認識自己,才能超越自己 。 如果沒有這樣的學習,你可能一生當中,一直處在憂悲愁苦當中,而你自己卻不知道;既然你自己都不能對你的人生負責,那你又怎能叫別人對你負責呢? 所以學習「認識自己」是很重要的,而唯識學就是最佳的法門。

〈唯識概論〉-06:

◎客觀的世界是我們共同所認知的,但這個被我們所認知的世界,一定是我們認為的那樣嗎?我們建立了很多的 「 名言概念 」,透過你的學習,被你認知,並賦予它一個名字。例如:桌子就是桌子,你不會把它當成是床。
◎我們所認知的、所建立的客觀世界,變成我們的主觀概念。但事實上「 法無定法 」,世間所有的事情,沒有一成不變的,既然都會變異,那一切的「 法 」 就不應該是定法 。 例如男女有別到現在性別平等 ,世事也是沒有一定的。
◎ 所以學習《 唯識 》可以開拓你的視野,可以幫助你有更多細微的思考,從人生就是如此 ,到原來人生不只是如此,到人生竟然還可以是如此...它跟空性思維是不一樣的 。

〈唯識概論〉-07:

◎「 唯識顯現 」 即 「 阿賴耶識 」的概念,如是心生,才會如是的顯現出來。 例如我說「花」,在你的腦袋中就會立刻顯現出花朵來,這都是從你內心所顯現的,可是每個人所顯現的花是不一樣的,顏色、種類都不同...。所以在人的世界裡面,常常是沒有交集的,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,自己覺得自己的花最美。
◎透過第八意識 「 阿賴耶識 」 的理論,你的內心世界會開始探索、發現,以及開展,我們要建立正確的修學概念,這樣對你的生生世世才會真的有幫助。

〈唯識概論〉-08:

◎從唯識觀來看人生的價值--「 人生擁有無限的空間 」
◎從個體生命與外在世界來看,我的心與外在的物質、主觀與客觀 、我的與他的,都是相對的。 但從《 唯識學》的角度,你會發現原來這些東西都不是相對的 、沒有對立的概念。 在《六祖壇經》中說只要有對立的都要破;而《唯識學》 也要你關照主觀的心和客觀的外在世界,二者不應該是對立的 。 因為一切都是從我心裡面展開的,我的心是涵蓋萬法的。
所以個體的生命就應該跟外在的世界是一致的,慢慢訓練你的世界觀 、宇宙觀,就不再只是你一個小小自我的絕對的概念而已。

〈唯識概論〉-09:

◎從唯識觀來看人生的價值--「 心淨則國土淨 」 當你沒有對立的概念,你的心開展時,就是你自性清淨的時候。我們因為有煩惱,所以我們的心性就無法親近周邊 的一切。 「 心淨國土淨」目的是要調整你看待事情的「 觀物之心」 。當我們看到了花 ,會有美醜概念,而你看到的美跟我 看到的美不一樣,都是跟我們的心有關係 。所以要調整的是我們的心,淨化自心是我們一輩子都要學的。
◎重新透過 《 唯識學 》來看人生的價值,如果你希望被淨化, 就要好好的對待自己,去看待自己 ,現在是什麼樣的相貌,你才會認識自己,才能慢慢去調整、去檢視 ,最後會看到「 心淨國土淨 」 。

〈唯識概論〉-10:

◎原始佛教的本質是樸素的,是以「心」為主,強調宗教的本質是回歸到樸素的初心,依循著心的本質。修行在於心的淨化,你要看著你的心行,透過唯識的思維磨練,才是真正的修行。 以下兩個很重要的觀念:
(1) 善惡苦樂都是由心造成的,「一個常常微笑的人,生命不會糟到哪裡去;一個成天板著臉的人,生命會好不到哪裡去。」以最樸素的宗教來看,也就是如此。我們不要給彼此,製造仇惡的機會;可是人就是有業障,往往做不到,所以會「苦」~就像拉著馬車一樣,是很辛苦的。
(2) 宇宙萬物都是由心造成的,事物的發展,我們凡夫永遠只會看到它的一面,不是它的全面。宇宙萬物都是由你的心創造出來的,在原始佛教裡面,都可以看到這一類的主張,所以說「心雜染故有情雜染,心清淨故有情清淨。」

〈唯識概論〉-11:

◎透過課程內容,好好的思考後會發現:你的真實生活中,無時無刻都是在「由心所造」、「隨心所變」、「映心所顯」裡面打轉,原來你根本就不認識你自己,所以你會被「無明所覆」。 我今天的心情好或是不好~都是「隨心所變」;我們在腦海中所有想像的美好事物,都是「映心所顯」。 現實的人生,就像一匹馬拉著沉重的馬車,忽略了快樂的影子~活的越老也就越辛苦。試著帶著你的影子,歡歡喜喜地過日子吧! 你說:老了才要來修行,越老~你所承擔的業力,只會越來越重,相信嗎?你現在的煩惱是一代接著一代…是無盡的苦惱。







〈唯識概論〉-12:

◎「看清別人叫做聰明,認清自己叫做智慧。」 你必須要重新面對自己,你的人生不應該是如此過日子,應該要把自己的心行,全部理得很清楚。 你就會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,也就不會為人所動搖了,你的道心才會真正的堅固,不會茫無所尋。 你在修〈慈悲觀〉的時候,必須不斷地練習,把它當作是你的心性柔和的訓練,講話時,不要傷害他人;看人時,要充滿著慈愛、慈悲的眼神,這些都要從心性裡面展現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