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共修筆記〈唯識概論〉



◎生命原來是有無限的可能,只是被你局限了,你的生命不應該只被框在小小的地方,你的生命、你的善心要盡可能地無限發揮出來,透過你修學所累積的福德、功德,才能與天地同壽,才能與日月爭輝。 當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,修學這件事情,就不會被你窄化,你也就不會執著在某處。只要你願意,都可以不斷地熏習,改變你的生命。 當你進到了仁光寺,希望你的人生從此是不一樣的,透過熏習法的力量去展現,《唯識學》能開拓你的思維,要去理解它,並且把它活入你的生命裡,這樣讀《唯識學》才會豐富,才會很有趣!
◎歡迎各位菩薩大德於每週五晚上7:30-9:15,參加本寺大悲共修會,遠法師帶領大家一起來學習唯識學,重新思考人生...
仁光寺大悲共修會敬邀,連絡電話:03-5223301

〈唯識概論〉-22:

◎為什麼我們讀了這麼多「空宗」的概念,你還是開不了悟,身心沒有更柔軟, 因為當局者迷,「不識人生真面目 ,只緣身在此生中」沒有辦法真正的認識自己 。
學習 《 唯識學 》 就是要你跳出來,重新去檢視自己 。 所以師父告訴你,你到這個地方來,你情緒不好, 你會悲傷、會想哭、會有慳貪、會有很多的想法... 不用急,你不是聖人 。
但是你自己要很清楚,要一點一點的去看著你自己、去記錄下來 。《 唯識學 》強調的是細緻、精緻、準確,沒有隨隨便便的。我們現在的宗教,常常都是語言而已,「 不忍眾生苦 」,如果你沒有辦法真正體恤眾生的苦,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,就只是語言而已。
《 唯識學 》 的開展,就是告訴你, 要能夠「感受」。

〈唯識概論〉-23:

◎生活把我們磨圓了,是為了讓我們可以走更長遠的路。
人生有很多的坎坷,一半是我們的生活挖出來的坑,另一半則是自己的稜稜角角刺穿的洞。
你會發現不管是在工作、感情上,或是在處理家務事、人際關係上,怎麼會這麼難?生活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坎坷?
這些艱難坎坷,往往不是你不想努力去改變,而是因為你 渾身長滿了,你自己喜歡,但是現實生活卻不喜歡的刺。
你也已經長期習慣了刺的存在 。
◎「 修行 」講的是修正自己的行為 。
這個行為不單單是指我們的身、行動、語言,還包含了我們的內心世界。
我們經常會覺得自己的身擔很重、與人相處很困難、生活很艱辛,除了努力去處理這些事情之外, 我們還要試著拔掉自己一根一根稜稜角角的刺,這樣的人生就會輕鬆、圓滿許多。
要拔除這些刺,必須先學會認識自己。

〈唯識概論〉-24:

◎《唯識學》是要在生命裡去運用與理解的,我們先要了解:
(一)、「佛法」是諸佛菩薩所證悟的,或是佛菩薩親自所體驗到的「勝義」的境界。
真正佛菩薩所證悟的世界,是超越一般世俗的境界,叫做「勝義諦」或「第一義諦」。它不是你的常識經驗所判斷的,不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、所被教育的。
(二)、「佛法」一定是現證的。
也就是自己親自體驗的,如果你只是在講知識、學知識,這些知識很可能變成你的「 所知障」,你的人生就畫地自限了。
(三)、佛是圓滿證悟的、菩薩是分證的。
你的修學不是你讀了多少經、不是你能言善道、不是你做了多少功德、也不是你拜了多少佛;而是你能不能感應道交、能不能認真過生活。 否則,你會錯失每一刻體驗生命的機會,永遠就只是像鸚鵡學講話,都不是出自於你的內心,也就永遠不可能得證。所以你必須學習親證,學習認真過生活 。

〈唯識概論〉-25:

◎因為我們在所受的教育下,透過知識的概念,不斷的累積,在不知不覺中就會有 我癡丶我見丶我慢丶我愛 ,即 「 我執 」充斥著我們,此時,佛陀的道理就會很難懂。
所以我們要學習把自己放低一點、學習謙卑。
要常常去想 :「 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癡,從身語意之所生,今對佛前求懺悔。」、「我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我見」、「自皈依佛,當願眾生,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。自皈依法,當願眾生,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。自皈依僧,當願眾生,統理大眾,一切無礙。」這些道理。當你常常去看這些事情,真正明白這些偈頌的時候 ,你再去檢視自己,就會看到自己的不足了,又怎麼會去指責別人呢?
〈放下執念〉
世間之事,除了生死,都是小事。一味苦苦強求,也許並不能達成所願。反而會白白消耗了心力,不如少一些糾結,學著看開,讓自己煩惱憂悲的事,放下一些無端的執念。


〈唯識概論〉-26:

◎如何學習唯識學?
無論是讀有宗的唯識,還是讀空宗,或是修學、拜佛,很重要的兩個方法 ,一是從信仰的角度、一是從理論的角度著手 。
一、從「信仰」的角度:
就是相信佛、相信佛講的話 。 佛講的話叫做「聖教量」
例如:「 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;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 、「 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 。 」
相信佛說的話, 這樣的「信」不容易。佛教徒講的「信仰」,是全心全意的投入,是絕對的、主觀的,沒有懷疑 、沒有任何條件的。
但也因為它是很主觀的,所以才會有很多人落入邪教、執迷不悟。你必須做到絕對的投入,那就更不容易了。說自 己是佛教徒的人能否做到「 將此深心奉塵剎,是則名為報佛恩。」就不一定了。例如當你碰到了挫折你就會退縮 。 當你面對師父時你都在講理由,甚至不恭敬,修學這條路 是不可能會有成就的。因為你的習氣如此,即便佛來的時候,你也依然會錯失!所以,你要珍惜人與人的相處,如果師父教導你,是有道理的,你就要聽進去。

〈唯識概論〉-27:

◎如何學習唯識學?
二、 從「理論」的角度:
知識是破壞性信心的利器。當信仰碰到知識的時候,是很容易退縮的,知識只會把你的信心打消 。 例如:如果你相信師父祈福過的大悲水可以治病,就會相信喝下它病一定 會好,你會相信這是觀世音菩薩的聖水。當然你不可以迷信必須要有理智,該看醫生、該喝水的要去做。可是如果你非要把大悲水拿去化驗這時就叫做知識。
當知識來檢驗信仰的時候,往往就會破壞信仰。
◎要從信仰的角度來學唯識是不容易的。要放掉我執丶我慢,而你的心依然還在聖道上面是不容易的,可是你必然會成就。現代人不喜歡聽法,比較喜歡念佛這是因為你相信阿彌陀佛,就相信會往生極樂世界。
從信仰的角度來說,腦袋的思維要越簡單越好,現在你們不會跟著念阿彌陀佛,是因為你們腦袋的想法複雜了、知道的知識太多了、心行不單純了。所以我們要試著從理論上來著手,透過理論再加上信仰來輔助 ,希望能完善這一生的缺憾。


〈唯識概論〉-28:

◎不識人生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生中。
希望你能夠把《 唯識學 》化成你的語言,真正用在你的生命裡、符合你生命的態度然後一點一點地修正、一點一點 地去拔除你的刺,這樣來看這個世界、看你的人生就覺得好有趣 。當你靜靜的看待世間一切眾生相的時候,不知不覺就能納百川。
透過佛學的詮釋,建立你們這一生不同的視野 、不同的心行,透過《 唯識 》的思維去看不同的世界、不同的人,我相信你的人生一定會不一樣, 此生一定非常的豐富。
不識人生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生中。
不要老是看別人的問題,從此刻開始要學會看自己的問題 否則你的修學是不會成就的。即便師父講的任何一個小故事,要耐心的聽,要去體會它背後的意義,因為其中所展現的東西都是你平時很容易忽略的。
學習唯識, 配合《 金剛經 》、大悲懺的念誦, 你會發現 一切會不一樣的 。努力用功好好的發心修學,以師志為己志,要相信師父,福報會現前的、奇蹟會現前的、智慧會現前的,認真過生活的人是有無限可能的。

〈唯識概論〉-29:

◎《唯識學》就是告訴我們,喜歡與討厭都是我心裡面顯現出來、表現出來的相貌而已。
所以,我們會一下子喜歡、一下子不喜歡,那到底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呢?不重要,因為這只是你生命的一個過程。「被認為真實存在外在的東西,或者是內在精神的感受,都不過是內心最根源裡面,有一個最原始的力量,所表現出來的而已」。
也就是,有一個根源的存在的力量,就是你心裡面最細微的活動,就是"倉庫",是第八識(阿賴耶識)。不論你喜歡一個人(事),或是討厭一個人(事),這一切的根源,都源自於你的內心,與外在無關。
你的心決定一切,而這個東西的顯現,就是阿賴耶識的彰顯。

〈唯識概論〉-30:

◎「無著菩薩的故事」
 無著菩薩問:「唯一救怙尊,雖經千苦不獲見,何故甘露雪海中,萬苦煎熬始降霖。」
 彌勒菩薩說:「猶如焦芽與敗種,天雖降雨不生芽,若無賢善與福德,諸佛雖臨有何益。」
 我們會不斷地祈求佛菩薩現前,常常只會要求丶只會抱怨,可是你的福德夠嗎?你的心性夠善良嗎?如果福德不夠,就算佛降臨在你的面前,也是沒有用的!這時就要勘忍、要再磨練;並且,當你生起大悲之心,你的業障才會得以清淨。
 彌勒菩薩問:「你想求什麼?」 無著菩薩答:「願宏大乘法。」
 無著菩薩被彌勒菩薩帶到兜率內院去聽聞法義,領受教法之後返回人間,造了「慈氏五論」流布世間。即便無著菩薩是一位大菩薩,他也必須彎下腰,去展現這一份慈悲的力量。修學這不只是在深山裡,如果不能見到你的善心、不能建立你的福德,你要祈求佛的加被,那是不可能的,也不可能見到法。同樣的,在你要求佛菩薩保佑你的同時,就必須培育你的賢善(包含智慧)與福德,要去展現自己的這一份柔軟、真正的謙卑,這是很重要的,也是很難做到的。我們的修學不能只是在表面上,你必須去淨化自己,即便你讀了《唯識學》,它展現了感性、信仰的這一面;但是,如果你沒有辦法去落實它,就會在你指責對方的時候,那份賢善、悲憫之心就沒有了;當你有任何怨懟的時候,你的德行就消失了。修學這件事情,不要去看別人,一定要看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