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共修筆記

〈五番問答(解脫以後作問)〉

1.問:汝等奉如來耶?
答:不以身心故。
2.問:汝等住福田耶?
答:無有住故。
3.問:汝等斷於生死往來耶?
答:無常無斷故
。 4.問:汝等隨法行耶?
答:無碍解脫故。
5.問:汝等究竟當至何所?
答:隨於如來「化人」「所至」。
繼續上周談五百比丘的故事,須菩提知道這五百比丘已證得解脫,於是繼續問他們解脫之後的問題,也就是解脫後作問。
1.須菩提問:你們解脫之後還要不要奉祀如來呢?
比丘回答:我不是以身,也不是以心來奉祀如來,我們不是以世俗的身心等角度來奉祀如來、報佛恩。因為身心不可得,所以也沒有身心之別,故說不以身心故。我們世俗的身心是染著的,解脫的人身心清淨,無有身心之別,所以不以身心奉如來。
2.須菩提又問:你們接受眾生供養,成就福田嗎?
比丘回答:我們沒有染著之心,沒有住心,所以也沒有種福田,得福田的問題,也就是說證悟之人,沒有種福、培福的問題,完全不住心於此。
3.須菩提又問:你們有沒有斷掉生死往來?你們還有生死嗎?
比丘回答:生死也是無常、無斷的,我們不在生死中打轉,也沒有斷盡生死的問題。沒有斷,就沒有盡,也就是沒有來,沒有去,根本沒有生死的問題。
4.須菩提又問:你們有隨法而行嗎?你們解脫之後還有法行嗎?
比丘回答:我們之前隨法而行,自然而然,一切無碍,而後證得解脫,解脫之後,就沒有法的問題,所以沒有法行的問題。我們也可以說,解脫者所行一切皆如法,所以沒有隨法而行的問題,沒有分別對立。
5.須菩提又問:你們究竟要依歸何處?你們證果的人到底要去哪裡呢?
比丘回答:我們實在沒有能入、所入,要去哪裡的問題,如果真的要說去處,我們就去佛「化人」所到之處呀。而如來的法身遍虛空,哪裡的眾生有需要,就到哪兒去,也可以說,一切都是法身,沒有來沒有去,根本沒有去處可言,也沒有化人不化人的問題。
以上說解脫、講空性,可以讓大家知道解脫者的境界。但是現在人的生活一點也不單純,哪有那麼容易解脫呢?所以演變到後來成為口舌之辯。空性的思惟很重要,但不易理解,也不要變成空的執著。還是要回到自心,好好看自己的問題,從自己的心性著手,從基礎一步步扎穩,才有可能得到解脫。
(2012/01/06)

〈菩薩四正道〉

菩薩有四正道,著重於平等,這四正道如下:
1.於諸眾生,其心平等。
2.普化眾生,等與佛慧。
3.於諸眾生,平等說法。
4.普令眾生,等住正行。
結語:菩薩的發心平等,教化的目標平等,說法平等,使眾生同住正行平等。菩薩以此四大平等而施教化,就是菩薩的正道。
菩薩一定要具足四種正道,足為我們效法:
1.菩薩發心為一切眾生,要起平等心,未信佛法者使其信心增長,已信者以平等心對待,目的都是為了饒益眾生,使眾生離苦得樂,所以無有分別之心,一律平等。不過平等是主觀的感受,重不重要、需不需要,要從他人的角度來思量,不能以自己的主觀感受來認定,不要落入我執的分別之中。所以,修學者不能比較,要盡力而為,學習平等待人,不求別人平等待你。
2.菩薩令一切眾生步入佛知見,廣化眾生,開啟眾生解脫的智慧之門,盡力去做,沒有偏失之心,也沒有得失之心,面對眾生因材施教,順應其根基而說法,是為平等。不過眾生常常不曉得自己的根基,有時也沒有機會聽聞師長的教導,或者聽聞教法而有所誤解,有的人需要時間培養,有人可以直接信受。所以需要有善巧方便,這才是平等,並不是對每個眾生都教一樣的法。
3.對眾生說法,小乘根基要導入大乘,大乘行者,也要有小乘的根基,其目標是平等的,但方法卻不同,所以為一切眾生說一切法,即是平等說法。為一切眾生說佛法,為一切眾生說最上乘法,不藏私,也是平等說法。
4.菩薩平等心,不因眾生善惡而有分別,不因眾生的差異性而有差別對待。但平等中也要具大智慧,普令眾生入法流,使大眾安住於正行,導歸入佛法的大海之中。佛法的大海,就是佛菩薩與眾生共同成就之處。
結論:菩薩以平等心,教化的目標是平等的,說法平等,使眾生同住正行平等,如此安住於渡化眾生的正道,即是菩薩正道。我們要從中學習關懷與分享,學習智慧與善巧方便,因材施教,應機說法,才能做到菩薩四正道。
從平等心之中,我們可以學習到眾生都有其特質與能力,反過來看,我們要努力找到自己生命的特質,不要白白浪費一生。你自己一定要知道你生命的潛能,佛菩薩能幫助你的,就是找到你自己的能力,使導入正行。所以我們也要展現自己的生命特質才會有成就,修學的過程就是如此,從內在中琢磨自己的心性,找到你生命的答案。
找到了,你才會真正感謝師長的教誨,同時你不只是跟隨而已,而是超越。
記得,找出你的特質。
(2012/01/13)

〈四種非善知識〉

菩薩有四非善知識、非善等侶:
1.求聲聞者,但欲求自利;
2.求緣覺者,喜樂少事;
3.讀外經典路伽耶毘,之辭嚴飾;
4.所親近者,但增世利,不益法利。
結語:使你離去以利益眾生為先的精神,或是使你在世俗的知識財利中,走入岐途的師友,都是非善知識、非善等侶。
我們修學菩薩道,有四種人不是善知識,也不是好的同修伴侶,要認清楚:
1.以聞法為主要的修學,求解脫的聲聞行人,他們的目的是只求解脫就好了,一心想當個自了漢,這樣的人不是善知識、不是好同修。我們要多向發菩提心修學者請益,多親近具足菩提心的師長與修學者。我們也不要當一個自私自利的人,只想自己解脫,而不顧眾生的苦難。修學必須福慧雙修,否則就如同羅漢托空缽一樣,因此,發心很重要,發菩提心,貢獻我們的身、心、財富與才華,來利益眾生。
2.另一種緣覺行人,悟性很高,不想多做一些利益人群的事,只想好好過自己的生活,這樣的人也不是菩薩行人的善知識、好同修。不過,想要廣度眾生也要有基礎,不是只有發心就好,一定要聽聞佛法,不斷地修學,才能成就菩薩道。
3.有一些人很有才華,熟讀外道典籍,而且講得舌燦蓮花。這樣的人不是菩薩行人的善知識與同修。善知識一定是要教你體悟人生,體悟生命的,而不是只教你世間法而已,世間的學問知識,可以成為成就聖道的助緣或元素,透過這些元素可以增加宗教的深度、廣度與美感,但這些並不等於法,它有接引的作用,但不能讓你解脫。如果不能體會眾生的苦,就不能真正救度眾生,這是世間法或者外道典籍所無法教你的。
4.所親近的人,都只是增加世間利益,不能增長智慧、開拓視野,不能厚實生命的深度,不能讓你明白生命的真實相貌,這樣不利於法益的人,都不是善知識與好同修。
所以,我們要認識什麼樣的人才是善知識,才是善等侶。使你離去以利益眾生為先的精神,或是使你在世俗的知識財利中,走入岐途的師友,都是非善知識、非善等侶。同時,我們不要只求自己的利益,要利益眾生,發菩提心,讓你的生命活在芸芸眾生之中,成就他們,就是成就自己。
◎人生沒有一路順遂的,提醒你自己思考,為何我修學沒有法喜?不要輕易放棄,也不要被他人影響,管好自己就好。但是這不容易,你會被別人影響,動不動就如同深閨怨婦般怨天尤人,千萬不要嚷你的人生變成這樣。所以提醒自己修學「喜覺支」,找到讓自己法喜充滿的方法,讓自己的心快速地降伏煩惱,常常思維法,思維教典,讓內心踏實,踏實就會法喜。
(2012/02/0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