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共修筆記

〈菩薩的廣大福德資糧以四事來統攝〉

菩薩在初阿僧祇劫中,修學菩薩正行,積聚無邊的福德智慧資糧,如大庫藏一樣,廣大福智資糧以四事來統攝,四事是:
1.若有菩薩值遇諸佛。
2.能聞六度波羅蜜及其義解。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)
3.以無礙心視說法者。
4.樂遠離行,心無懈怠。
結語:此四大藏等於聲聞的四預流支。(親近善友、多聞正法、如理思惟、法隨法行)
菩薩在成佛之前,須累積聚集無量無邊的福德、智慧資糧,這個福智資糧有如很大的倉庫一樣,不斷地累積。但這些資糧,是在無盡的歲月中修學而來,必由下列四事來統攝:
1.若有菩薩值遇諸佛:菩薩在發心修學後,生生世世都可見到諸佛,聽聞佛法,供養三寶,生生世世都在佛國世界中,不怕生到邊地,也不用怕會退轉。所以我們發心修學菩薩道,來生一定會投生到有佛法的國度,不會退轉。反過來說,我們今生有緣可以聽聞佛法,供養三寶,應該好好珍惜法緣,努力修學,累積福智資糧。
2.能聞六度波羅蜜及其義解:六度波羅蜜統攝萬行,也是菩薩修學的綱領,我們發心修學菩薩道,必然依此綱領而行,生生世世都不會離開六度,所以一定能聽聞六度的教法,而且深知其意,依此綱領,徹底發揮佛法的精神。所以我們今生能認識六度,也要了解六度的意義,按照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等六度來行動與修學,這是菩薩行所不會離開的,並依此而累積福智資糧。
3.以無礙心視說法者:對善知識所說的法,要隨順,不要用自己的角度去詮釋,不要用你自己的角度去看人,看事,看物,當你用有色的眼光看待世界,世界就有了你所想的顏色。要遇到大善知識是很不容易的,當你遇到了要努力學習,以無礙之心來看待善知識,隨順因緣,才能累積福德智慧資糧。
4.樂遠離行,心無懈怠:菩薩樂於親近如來,聞法信受,在聽聞法的過程中,不斷地思惟,遠離煩惱,不會在煩惱中打轉糾纏,心能保持自在、喜悅,趨向於寂靜,不會於世俗中流轉。同時對於學法、行法,心無懈怠,不斷地成就福德智慧資糧,而不流於世俗的生活之中。
因此,在菩薩修學無量劫的過程中,一定以1.見佛、2.聞法、3.思惟法、思惟生命、4.修行等四項來統攝福智資糧,好像四大倉庫一樣,這也是聲聞乘的四預流支:
1.親近善友,即親近能夠提升生命的良師益友。
2.多聞正法,即多聽聞正法。
3.如理思惟,即依正法而思惟,思惟法、思惟>生命。
4.法隨法行,即依法而行,且不離法。
以上也是我們檢視自己福智資糧的四大要項,如果發現自己沒有,或者不足夠,就要自己多加努力了。
(2012/04/20)

〈菩薩四法能過魔事〉

修學菩薩正行,就能勝過魔事,以四法來說明:
1.常不捨離菩提之心。
2.於諸眾生心無罣礙。
3.覺諸知見。
4.心不輕賤一切眾生。
結論:這四法為菩薩道的大魔事,修行正法就能超過這魔事,成為真菩薩。
我們修學菩薩道的過程中,不免會碰到許多的阻礙,但只要我們堅守菩薩正行,就能勝過魔事,歸納有四法可以幫助我們勝過魔事:
1.常不捨離菩提之心:菩提之心即是大乘法成佛道的一大事,是一切佛法種子,菩提之心是成就菩薩道的重要因緣,也是成就菩薩道的動力,如果我們沒有具足菩提心,這條路就會走不下去,因此必須常不捨離菩提心。我們不要斷失菩提心,必須不斷地提升自己,故要生生世世不離菩提心。
2.於諸眾生心無罣礙:菩薩以利益眾生、慈悲為本,如果對眾生有惡念,如何幫助眾生呢?因此必須於諸眾生心無罣礙。在大乘菩薩道中,有時貪欲不見得會防礙修行,但瞋恚心的影響就很大,所以要保持慈悲的心,對眾生的行止沒有罣礙之心,才能成就菩薩道。
3.覺諸知見:如果菩薩修行不能覺諸知見,而落入邪見,就會走向邪道而不自知。是故必須明瞭正法,保持正知正見,對於無量的法門,盡可能學習,才能了知生命的實相,具足方便。你若能了知生命的無常,有正確的知見,就能適可而止,勝過種種魔事。
4.心不輕賤一切眾生:眾生的根性不同,我們不可輕踐任何人,在菩薩道中,眾生平等,都具有成佛的可能,不可輕賤任何眾生,就算窮困潦倒的人,也不是真的窮困。真正窮困的人是內心狹窄、精神窮困的人。我們要學習常不輕菩薩,面對眾生時都保持著「我不輕賤汝等,汝等皆當作佛」的心,也因為這樣的心,而蒙佛授記。
以上四項,從佛道上來說,須不離開菩提之心;從眾生來說,不可有瞋恚之心,要慈悲利益眾生;在智慧上來說,要知道內明之學,也要知道外道邪見,才能分別是非對錯;在修行上來說,不可輕賤一切眾生。行此四事,才能成就菩薩道,過諸魔事。
總結:四念處是運用身念、受念、心念、法念,隨時反觀我們的身心,是能當下實修的法門,以四聖諦引導眾生成就聖道。因此,在日常生活中,實踐八正道是佛教徒很重要的修學,最後才能親證佛陀所說:不生不滅、涅槃寂靜的真實境界。
(2012/04/27)

〈隨念~4月28日大悲懺開示〉

佛隨念,法隨念,僧隨念,戒隨念,施隨念,天隨念,死隨念,身至念,出入息念,寂止隨念。
依每一法,依法思惟修持,皆成大果報,諸善普至,得甘露味,至無為處,變成神通,除諸亂想,獲沙門果,自至涅槃。〈增一阿含經〉
我們接續上個月再談慈悲觀的修持,除了學習對自己施以慈悲,你也要學會放鬆。現在請大家跟著師父,把眼睛閉起來,深呼吸,吐氣,深呼吸,吐氣(緩慢的…) ,用最快的速度,達到最放鬆的地步。
再一次,閉上你的眼睛,掃瞄過你的全身,清楚明確地觀照你的身體,從頭頂到腳趾頭….,再一遍…,再一遍…這樣可以以最快的速度,達到清明的狀態,清楚地看到自己。
再重複一次,把眼睛閉起來,深呼吸,吐氣,再一次觀照自己,此時你的心變得寂靜,讓你的心寂靜下來,可以使你臨危不亂,提起你的智慧。
再來一次,閉起眼睛,放鬆,深呼吸,吐氣;放鬆,深呼吸,吐氣,清明;放鬆,深呼吸,吐氣,清明,寂靜…你的心將變得柔軟,你可以清楚地覺察自己的狀態。
因此,你必須培養自己1.清明;2.寂靜;3.柔軟。你心中善的力量就會湧現出來,這即是修學慈悲觀最基礎的力量,也是幫助我們成長很重要的力量,你的生命也因此而豐富。
此三者即是正知、明覺,也就是善法力量的源頭。
結語:在修學慈悲觀的過程中,必須清明地認識自己,透過修學了解自己,認知自己,激勵自己,培養讓自己身體最快達到舒適、心最快達到清明寂靜柔軟的境地,你就能體會寂靜中的法喜充滿。
再次練習放鬆,深呼吸,吐氣;放鬆,深呼吸,吐氣,清明;放鬆,深呼吸,吐氣,清明,寂靜…
願我平安,無有危難
願我平靜,無有心苦
願我健康,無有身苦
願我善自珍重,守護快樂
接下來我們再談隨念,我們要訓練時時刻刻的隨念,什麼是隨念?如同我們看照片,內心會有記憶。隨念有點像記憶,但是必須指涉在正念上的,有系統地正念在法上,正念在善法上,只要你隨念正法,就能不斷地累積福慧資糧。
經上講隨念有十種,稱為十隨念。
1.佛隨念:隨念佛號,以你喜好的、習慣的佛號,時時念之,也隨念佛的功德,佛的相好莊嚴。
2.法隨念:常常提醒自己無常法,常常提醒自己所修學的法門…
3.僧隨念:師父所講授的法,要提醒自己,也要記得師長的恩德…
4.戒隨念:簡單來說就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一定要遵守,做個有道德的人。
5.施隨念:要願意布施,願意貢獻所長,願意分享,樂於給予…
6.天隨念:要想來生至少要生天,因此,此生要修善種福。
7.死隨念:要提醒自己死亡隨時降臨,提醒自己不免一死,提醒自己無常如影隨形,提醒自己珍惜一切,珍惜修學的機會…
8.身至念:安靜下來觀照你自己,觀照你的身體,放鬆…
9.出入息念:觀照呼吸,用最快的速度達到清明,柔軟。
10.寂止隨念:用最快的速度達到寂靜狀態,如同清淨平靜的湖水,沒有漣漪。
經上說,我們好好學習其中的每一法,依法思惟與修習,你就能夠累積福德,廣行一切善法,得到甘露法味,獲得無上法喜,甚至達到無為的境地,成大果報,並能得到神通,去除心中的煩惱,證得阿羅漢果位,達到涅槃寂靜的境界。
在慈悲觀的修習中,已具足這十隨念的修習,包含法隨念,僧隨念,戒隨念,施隨念,天隨念,死隨念,而我們禮請佛菩薩及是佛隨念,我們學習放鬆,清明、寂靜、柔軟,即是身至念,出入息念,寂止隨念。
好好修學慈悲觀,你的人生一定可以愈來愈美好。
(2012/04/28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