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共修筆記〈維摩詰經講記〉

香積佛品第十 -15

【今世尊釋迦摩尼,以何說法?此土眾生,剛強難化,故以一切苦切之言,乃可入律。】
◎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在娑婆世界說這麼多法?因為眾生愚痴,必須要不斷地告知、不斷地提醒。如是因感如是果,造了惡業就有惡果報~告訴你不要惡口要微笑、要展現人情味,你能做到嗎?因為眾生的本質剛強難度,所以要透過這些法,重新地去檢視自己,誰都不能幫你,師父也只能慢慢提醒你。
【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,乃以貧所樂法,度脫眾生。】
◎ 度化眾生這件事情本來就是很辛苦的,即使釋迦牟尼佛已經圓滿,祂還是回到娑婆世界來勸導眾生,展現我們都是平等、是同類,都能透過不斷地修學而不斷地增上。就因為你有佛性、我也有佛性,眾生的佛性都是平等的,所以,只要肯努力,我們都可以成就佛果。如果永遠覺得自己是高人一等,那修學就沒有機會了。
【此土菩薩,於諸眾生,大悲堅固。然其一世饒益眾生,多於彼國百千劫行。】
◎「你覺得自己有福嗎?」生命中有很多的裂縫,如果你覺得自己有福,就把自己的福,從裂縫中流出去,給予人家,不知不覺中,你會發現那個裂縫已經不是裂縫了。
◎ 修補裂縫最好的方法是「給予」,不要只記著裂縫,否則一天到晚只記著自己生命的創傷,你這一輩子就只有創傷,永遠都是受害者,這樣活得很辛苦。如果你懂得給予,就沒有受害與不受害,而在給予的過程當中,饒益一切眾生,不知不覺中,你的福德只會增長,根本不會減少。
◎ 如果眾生都不需要你,要怎麼增長福德呢?正因為這個世界不圓滿,才需要你去幫助他人,讓每個人變得更圓滿;正因為仁光寺不夠興隆,才需要你一同參與,讓寺院可以更圓滿。換一個角度來思維:如果一切都圓滿,那還需要你嗎?


香積佛品第十 -16

【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,諸餘淨土之所無有。】
◎ 十善法都是娑婆世界修學佛法很好的利器,而且無時無刻都可以隨緣關懷、度化眾生。我們身在這個世界,不要只想著苦的事情,應該想著「有機會讓我成就」。所以,當你在做志工的時候,不要覺得苦,有時候碰到一點挫折,會讓你有機會成就。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難度,才需要我們來度。你願不願意有這個機會,讓生命的不圓滿變得更圓滿呢?所以,我們要學習以十種善法隨緣關懷~布施、淨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、除難法、大乘法、善根、四攝等。
-用布施來救濟貧窮、幫助弱勢、幫助需要的人。以圓滿的思維來幫助不圓滿的思維;以生命的美好,去幫助那些不美好。並且要看他人圓滿的地方,對於不圓滿的,要慢慢度化、給予他人時間,協助他人成長,一個一個拉起來才好。絕對不要把別人看作是業障深重的凡夫,我們不知道人家的辛苦,所以不要輕易的批評毁謗,這是粗糙的言行。
-學習忍辱心。不要一生氣就爆發出來,這樣福報就都沒有了~一念瞋心,火燒功德林。粗糙的行為就是不尊重自己與他人,這是非常沒有禮貌的
-不要懈怠。生命是有限的,一轉眼就沒有了,要努力才好。把心靜下來讓生命有一個所依,進來寺院有一個依靠,讓這份依靠陪伴你到來生。讓生命越老越輝煌、不要越老越惶恐。世人都躲不過生老病死,透過修學,讓你越老越心安、越老越歡喜,這是很重要的。
-禪定能讓你的心靜下來,不管念佛、靜坐或用任何的方法,讓心安靜下來。
-以智慧,攝愚癡~要聽聞佛法。諸法因緣生、諸法因緣滅,所有的布施、供養,都應該要透過佛法去檢視,所以修學佛法當然很重要。
-以消除苦難的方法,去除眾生種種苦痛;以圓滿慈悲之心來度化很無德者,要宅心仁厚,留一點餘地給人家,幫助有需要的人。

香積佛品第十 -17

【菩薩成就八法,於此世界行無瘡疣,生於淨土。】
◎ 菩薩用八種法門,在娑婆世界修行,度化眾生,讓自己的生命更圓滿,做到無所遺憾,並讓眾生都能往生於淨土。這八種法門也涵蓋了十種善法,因此,我們要能夠明白菩薩八法,用來看到自己的問題,才能夠讓生命的不圓滿變得圓滿。
◎ 菩薩八法不論出家與否,一生都會用到,必須要把它運用在修學裡面,這樣的修學才會有趣;更應該要常常檢視自己,看看自己有沒有做到?如果沒有,就應該要努力去做。
-幫助眾生不望回報。這是很難的,你對家人,都會希望在節慶的時候,對你有所回報;對你摯愛的人,若是他稍微忘了紀念日,你就會不開心。何況你要幫助的是陌生人,沒有要求回報,更是做不到的。而菩薩不能有一點點希求回報之心,只希望眾生能夠更好。
-要常常檢視自己「有沒有代眾生受苦?」、「有沒有將所有的功德回向給眾生?」、「有沒有以平等心對待眾生、對人謙和?」
把這一期的生命盡情地發揮出來,要視一切眾生如諸佛菩薩,對人都要恭敬,並且把所有的功德回向給眾生,希望到臨終的那一刻都能法喜充滿。
~虛空有盡、我願無窮~











菩薩行品第十一 -1

。菩薩教化眾生,終不厭倦;護持正法,不惜趨命。虛空有盡,我願無窮。
。可共見佛,與諸菩薩理事供養。
。不可思議,非意所圖,非度所測。
。此飯久如當消?此飯如是,滅除一切諸煩惱毒,然後能消。
。如此香飯,能作佛事。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。
。諸佛威儀進止,諸所施為,無非佛事。
【菩薩教化眾生,終不厭倦;護持正法,不惜趨命。虛空有盡,我願無窮。】
◎ 菩薩的修學道路真的是很漫長、很辛苦的。在菩薩道上,生生世世借助種種的方便來幫助眾生、開導眾生、祈禱眾生,所有的行為都在度化眾生、都是在佛事,不分大小,都是平等的功德。虛空有盡,我願無窮~說起來容易、做起來很難。
◎ 在菩薩道上,人的這一生不可能都是平順的,不順利的時候,也不要太難過,要學習忍耐。師父也是經過很多的折磨,無論有形的、無形的,也會有很多的擔心。想一想:我們生在這個地方是很有福報的,尤其是在新竹,真的要好好的珍惜,靠著眾人的力量一起努力,讓法不滅盡。

菩薩行品第十一 -2

【可共見佛,與諸菩薩理事供養。】
◎ 當我們對法、對佛都很恭敬的時候,就會有一個正面的能量、一個瑞應。如果你覺得歡喜,就來寺院做做義工。到了佛殿一定要禮佛三拜,學佛的行儀、軌則要做好。一定要很有規矩,對人要客客氣氣,不要笑人家。
◎ 現在打開電視,就有法師在講法,所以當我們每天在寺院裡都能看到師父,就經常會抱怨,好像就不值錢了;如果偶爾才能看到師父,就會覺得很感動,眾生都是這樣的。
◎ 師父勸大家:學習佛法一定要找合適自己的地方,要真的有師父引導的正規道場,不要找只會讚嘆、不會講實話的師父,如果只想聽好聽的,那你到底要學什麼呢?實話是最難聽的,既然是實話就不會是好聽的話,可是這才是真正能夠幫助你的。
◎ 每個人的主體認知不一樣,透過經驗所傳播的知識也不一樣,能掌控的也就不會相同,也因此,會衍生出各別的人生哲學。所以,當你發現彼此沒有交集的時候,人與人之間的誤會就此展開,這時最好的方法,就是學習放下。


菩薩行品第十一 -3

【不可思議,非意所圖,非度所測。】
◎ 見聞覺知的世界本來就是有局限的,很多東西是沒有辦法去臆測的。要學習開拓你的視野、開闊自己的思維,去接受不同人的想法,因為不可能每個人的想法都會跟你一樣。
◎ 菩薩的修學也不應該只有一種方法,例如:用不同的方式來誦經,去感受不同的脈動、去欣賞每一個人不同的個性。如果每個人都一樣,那人生有什麼樂趣呢?不要覺得人生只有這一條路,人生是有無限的可能。
【此飯久如當消?此飯如是,滅除一切諸煩惱毒,然後能消。】
◎ 當我們都在造業的時候,佛菩薩不斷地累積福德資糧,從志工做起、從菩薩做起,百千萬劫累積的這個力量是很大的,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。
◎ 香積佛的這一碗香積飯,目的是為了度化眾生,讓你的生命可以變得更好。吃了香積飯,可以熄滅我的貪瞋癡,身體的毒就消失了。



菩薩行品第十一 -4

達賴喇嘛的傳記中說:「宗教信仰就是一顆藥,我們取這一顆藥,希望可以治我的病苦。」所有的宗教都好,選擇適合你自己的,服下這顆藥。
◎ 我們來到這裡修學,就像拿了一顆藥,來對治自己的煩惱。既然選擇了它,就應該真實的面對自己、對治自己的煩惱。要更歡喜的去迎接每一天,讓自己的貪瞋癡少一點,身心就會更輕安。如果你的心永遠都是向外求,這樣就不好了,良藥苦口,不要騙自己才好。
如果你進了這個門,只想聽好聽的,這有什麼意義呢?當你碰到問題時,要學習聽不同的語言,讓你的生命有不同的啟發,透過你生命的專注去感受、去調伏你的心,這才是修學的目的。
【如此香飯,能作佛事。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。】
◎ 佛以種種的方便善巧來成就佛事、度化眾生。就好像有的人看到了佛光,認為是怪力亂神,有的人就會深信不疑、感動不已,每一個眾生都隨順著自己的因緣,而進入佛道。
◎ 香積佛國菩薩的思維就不一樣,連一碗飯都可以度化眾生,也就是「誠意方殷,諸佛現全身」。因此,當香積組在做這頓飯的時候,其實都是在度化眾生、給予眾生;如果你能用這種心態,去做所有的一切,就有更大的功德。
◎ 師父年輕的時候常想:我能為眾生做些甚麼?可以用醫、用聲音、用教學來幫助眾生、來度化眾生。你們也可以想想,用自己的方法來做佛事。度化眾生是沒有高低的,例如:把佛寺打理的乾乾淨淨,或是沖一杯咖啡、泡一杯茶,即便是掃廁所,也都可以度化眾生。所以不要輕忽自己,也不要高舉自己,只要你願意,沒有什麼是不可以做的,大家都一樣!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隨順因緣,來度化眾生。
【諸佛威儀進止,諸所施為,無非佛事。】
◎ 只要能夠讓眾生可以進入佛道,都是在做佛事。所有令你疲倦的、茫然的,所有的行住坐臥、與人進退,一切的法都可以成就佛事。菩薩不管順境、逆境都是精進的,不會因為外境而落入是非,而是真正內心去感受,無論歡喜的、不歡喜的都接受。
◎ 我們的世界變了,生命變得不美好。但是,只要你轉個彎、換個念頭,都能透過對法的薰習而豁然開朗,當你選擇你歡喜的,就能看到~美。
最終師父要告訴大家:人生苦短,當我們進了佛門,不要是是非非的,一定要歡歡喜喜。
。諸佛威儀進止,諸所施為,無非佛事
。諸佛方便,不可思議;為度眾生故,隨其所應,現佛國異。
。有盡、無盡解脫法門,汝等當學。如菩薩者,不盡有為,不住無為。
。何謂不盡有為?

菩薩行品第十一 -5

【諸佛威儀進止,諸所施為,無非佛事。】
◎ 當我們陪伴老人家、陪伴憂悲愁苦的人時,要學習菩薩的「終不厭倦」。尤其是老人家,因為過去生所累積的習氣,加上這一生累積的習氣,是很難改變的。也正因為如此,我們才能有機會,可以慢慢地教化他,而這整個過程,就是給予你的菩薩行。
◎ 菩薩不惜生命護持正法,才能使正法得以永續;也無時無刻展現修學的法,以及很多的善巧方便,所有的煩惱也都是能夠幫助菩薩修學的。所以,當我們在面對很多的磨難時,只要轉一個念頭,一件不如意的事情就如意了。
◎ 所謂的天魔,就是曾經修學布施等六度、行十善業,而不思解脫者。雖然有福報,但因只想沉溺在五欲當中而不修學。所以,我們要檢視自己,是否也常陷入天魔相?譬如:我現在不開心,我希望告訴別人我不開心,我會用很多的方法告訴別人~我很不開心,並且希望大家認同我,希望掌控這一切…這樣就會輾轉的生出很多的問題來~其實這也就是天魔外道。所以在修學這件事情上,要好好地檢視、反省自己的心,不可能事事都如你所願,不要被天魔所纏住,要認真地過生活,不要虛度。
【諸佛方便,不可思議;為度眾生故,隨其所應,現佛國異。】
◎ 諸佛如來依教化不同根機的眾生,而展現出不同的佛國世界,但其功德都是一樣的、是平等的。所以,只要是跟你相應的法、能讓你歡喜的法、你願意修持的法,只要你覺得這個法對你的生命是有幫助的、可以讓你的生命提升的~都是好的;反之,不相應的法,就會忙修瞎練。
◎ 佛的功德是無法想像的,是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不斷地修學,一點一點所累積的無量功德。我們所有的境,也都是修學的歷程,因此更要感謝眾生給我們機會、讓我們增長,薰息我的毅力、薰息我的慈悲力。
◎ 隨著年紀的增長,會發現生命越來越渺小,也越來越珍貴;我們所認知的世界太微小了,所以也會感到越來越慚愧。看到地球上的資源越來越少,會發現以前所喜歡的東西是不好的,平淡平實一點比較好。在大乘法的開展中,是有無限的可能,誰都不知道下一步是怎樣的。所以,我們不要輕視任何一個人(包含老者),慈悲是要兼具智慧的,不要忙修瞎練,不要人云亦云。

菩薩行品第十一 -6

◎ 修學的人都不應該嫌棄任何一個人,要廣納一切,好壞都接受。當你有所分別的時候,對這個好、對那個不好,慢慢地福報也就被局限了。要隨緣善巧度化眾生,如果一切都完美,就不會到這裡來修學了;就是因為有這些憂悲苦惱、生老病死,才有機會讓我們用宗教去渡化一切,而不是用你的喜好。
◎ 為什麼福報會越來越少?你的福報會從你的習性中展現出來,要學習開闊自己的心胸。我們不是聖人,很多東西需要時間去修學,都要歡歡喜喜的。
【有盡、無盡解脫法門,汝等當學。如菩薩者,不盡有為,不住無為。】
◎ 有盡法門跟無盡法門,都一定要學,這是落實生命最重要的。在你修學的這一條路上,這一輩子以及生生世世的修學上,不可以讓自己捨棄有為的法門,也不可以讓自己安住於無為的法上。
【何謂不盡有為?】
◎ 菩薩的修學,不可以捨棄予樂、不可以捨棄拔苦悲憫之心。當別人看到「你不歡喜」的時候,你的大慈就已經失去一大半了;相同的,如果你對人不能體現出大悲之心,這樣的修學也就沒有意義了。所以第一個要落實在生命中的是「不離大慈、不捨大悲」,只要有人願意進這個門,就不可以輕易捨棄任何人。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些習氣,我們也不希望別人捨棄我,所以要好好檢視自己、修正自己。
◎ 發無上道心,要念念不忘求一切智,只要是能增長我們智慧的法,都要很願意地去薰息、去求學,不要讓自己局限了。要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,要學習鼓勵他人,要願意給予及分享,對於利益大眾的行為要願意去做,要常常實踐利他的四攝法。當我們在困境、在惡道的時候,是沒有辦法共修的,更沒辦法做利行的事情。現在我們的生活都還過得去,就應該感恩這一刻,有機會讓我們做到利行。所以,我們要藉這個幸福的時刻,把法散播出去,要修福德資糧;不要只有我自己的感受,要讓法可以傳播出去才好。
◎ 善根是需要培育的,修學這件事情你就是你,是個人的事。要檢視自己有沒有廣度一切眾生?如果你只是讀書、拜佛、禪修…這都是不夠的。生命周遭所發生的一切事情,會讓你悲傷、會讓你難過,有的時候回想起來,去檢視自己~其實好像是你的心都太脆弱了。
◎ 修學從頭到尾所面對的都是你自己,老菩薩更需要我們發心去照顧他、去陪伴他,你有沒有做到?我們要檢視:在大乘法裡面的菩薩行,我們做了多少?所以,回過頭來,我們要感激這些老菩薩給我們機會,讓我們去照顧、讓我們去修學…要用心存感激之心,我們身邊發生的一切順境、逆境,它都會幫助我們成就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