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共修筆記〈維摩詰經講記〉

不二法門品第九 -12

〈喜心〉
佛弟子,應當以其喜心觀諸法之空,以道智而觀諸法種性和體相,並體會到我空、法空之欣喜,不頑執「我」和「我所」之謬見,了解生命在三世中的因果流轉,無相定相。
【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?】
眾菩薩說「不二法門」各顯其德:
。福行、罪行、不動行為二。從我起二為二。
。有所得相為二。闇與明為二。
。樂涅槃、不樂世間為二。實、不實為二。
文殊師利曰:於一切法,無言無說,無示無識,離諸問答,是為入不二法門。
維摩詰則默默無言。文殊師利歎曰:乃至無有文字語言,是真入不二法門。
【喜心】
◎ 成功的人要做所有的準備,不能稍有懈怠。要努力做好「整齊、清潔、簡單、樸素、迅速、確實」這是為人處事基本的要求。
◎ 對於一件事情的發生與結束,其實是看待自己的心念。所謂的「淨土」是從內心裡面而生的,一定是能感應到你周邊的~「若菩薩欲得淨土,當淨其心;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。〈佛國品第一〉」。所以,透過修學,會慢慢看到內心裡有一點點起伏、一點點纏繞,我們不要去責怪別人,要回來看自己~因為都是「我」和「我所」。

不二法門品第九 -13

◎ 佛教並不是悲傷的,我們應該試著用歡喜心觀諸法空相。人總是會有小錯誤、總是不會這麼圓滿~這就是因緣。有的時候沒有辦法逆轉的,就要放下,但是一定要歡喜。如果做什麼事都不歡喜,拜佛又有何用?所以,你要透過過程當中去學習,要無時無刻去感受生命的過程,要歡歡喜喜的修學,把法落實在你生命裡面,要感恩、積極、樂活,這是很重要的。
【福行、罪行、不動行為二。】
◎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」但我們常看到好人並不長命,既然「福行」是空,那為什麼我們要積福?為什麼要共修呢?
◎ 即便福行、罪行的本性都是空,但其過程有所不同。例如:造口業與沒有造口業二者是有差別,從我們的心行,就可以感受到福行的過程是在造福。當我們有歡喜心,就不知不覺地累積福德;而不歡喜的,罪業就從心行而生。 所以,聽聞佛法,要運用在生活當中,鼓勵他人在過程當中要歡喜、要積福、要積德、少造惡業。
【從我起二為二。】
◎ 遇到境界時,就是很好修學的機會,要反觀自心、檢視自己:我看到的是真實的嗎?我的心行為什麼會起伏?我真的快樂嗎?只要有一個「我」就有「我執」,就會越來越難修行。
◎ 我們在這裡修學,就應該要試著把自己放下、放到最低,去普照大地。一切法會有不愉快,就是因為有「我」和「我所」。沒有「我」和「我所」,就不會起分別,就不會執著在情感的意識裡,就沒有是非,就等於入不二法門。

不二法門品第九 -14

【有所得相為二。】
◎ 修學這件事情,只有自己知道,得跟失之間,只要動一下,就是動了!只要有一個放下的概念,就代表你還沒有真正的放下。
◎ 平淡無奇的水喝下去,才是真正的甘露水;只要有一點點甜味,都是有一絲絲的染污。相同的,純淨的法就如同喝白開水一樣,不會有所取捨,就是真正的無所得。
【闇與明為二。】 ◎ 不要等到死了再去極樂佛國,而是此時此刻的薰習,就應該進入極樂佛國。在修學的過程中,要訓練自己平等看待周邊的一切事物~看到老菩薩就如同我們的父母、看到孩子就如同自己的孩子、看到別人的苦痛就如同自己的苦痛~去感受「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」,這樣的訓練,不知不覺當中,就會入平等法、入不二法門。
【樂涅槃、不樂世間為二。】
◎ 要把修行放進你的生活裡面,生活等於修行,就不會有苦痛了。我們的人生就是在不停的打轉,要解開這樣的繫縛,就要隨順因緣,要歡歡喜喜。
◎ 每一時刻、每一個生命、每一個因緣都要好好地享受當下的身分、好好的過生活,要紮紮實實、快快樂樂的,這就是無縛、無解、無樂厭。
【實、不實為二。】
◎「看清別人是聰明,看清自己是智慧」。不要老是用覺知去感受,覺知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實的,何況是在不真實的法裡面所認識的真實。所以,要培育慧眼去感受無見、無所不見。

不二法門品第九 -15

◎ 有絕對的答案就有「我執」。在修學這件事情上,一定要訓練自己一直去動腦筋、去思惟,最後思惟出來的,才是真正你自己的。
【文殊師利曰:於一切法,無言無說,無示無識,離諸問答,是為入不二法門。 維摩詰則默默無言。文殊師利歎曰:乃至無有文字語言,是真入不二法門。】
◎ 我們很習慣,看到東西非要表達不可,事實上,當你到了一定的境界以後,就會發現,眼前的事根本都不是事情。所以平常要謹言慎行、要歡歡喜喜,一切默然無言,就是超越語言文字,就是真入不二法門。
◎ 法聽完之後,要動腦筋,一切法都是在生活當中去感受什麼叫「不二法門」?慢慢地就會發現:其實你所有的感受都不是真實的~喜悅不是真的喜悅、悲傷也不一定是真的悲傷、委屈也不一定是真委屈。去看待自己的心行,有沒有平靜、有沒有去感受什麼叫無相、有沒有歡喜的去觀察諸法的本來實相。當你去感受它,就會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當中,你的世界越來越開闊了。
◎ 無論何種狀況,都不要去討厭一個人,要用開闊的心胸,去接納每一個人、每一件事情,這些都是在給我們機會,去增長我們的見識及法力。我們要珍惜生命中一切,對於生命的不柔和,我們要警惕「順逆皆精進,毀譽不動心」,要與一切眾生結成佛道。
◎ 在無量劫中,你會碰到跟你有緣或是你很討厭的人,二者在你的內心裡面都會落下影子,都是我們的增上緣。當你有簡擇的時候,你的修學就會受限制、福德也會受限制;當你的心行如大地一樣,可以承載萬物的時候,修學就越來越純熟。
◎ 修學是要看待時節因緣,你只能努力、認真過生活,學習讓別人懷念你,來生這個人一定會成為你很好的助緣,也希望你們也能成為別人很好的助緣,更希望你們有越來越多的助緣,這是很重要的。所以歡喜接受一切發生的事情,好好的過生活、好好的去感受仁光寺所給予你的一切。

香積佛品第十 -1

〈法是堅實不搖擺的〉
因為它不依附於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處、法六塵;
法的本性依循著空無自性,超離分別諸相,不造作因緣的真理。
。此諸菩薩當於何食?當令汝得未曾有食。
。如佛所言,勿輕未(末)學。
。令此樂小法者,得弘大道,亦使如來名聲普聞。
釋迦牟尼佛住此濁世,以種種善法度脫受苦眾生的作為,從而再次肯定了大乘佛教的救世精神。
【法是堅實不搖擺】
◎ 我們每天都在相對及分別的概念當中,很容易就失去了法味,落入了是非、對錯的問題。到底「法」是什麼?一切法都要在色聲香味觸法的見聞覺知上,才可以感受到。而真實的法是讓我們感受不到的,它是依循著空無自性、是超越一切相的,是不造作的真理。
◎ 這個抽象概念的「法」到底是什麼?就因為我們的生命歷程是有限的,我們見聞覺知的世界是很粗糙的,因為我們不停的忙於我們自己…所以,沒有辦法去感受真正的法。譬如:從螞蟻的世界是無法理解人類的世界;相同的,從我們的世界也無法理解佛菩薩的世界。我們就如同螞蟻一般,忙於目前的生活狀態,也就沒有辦法理解到佛菩薩的境界。
◎ 因此,我們要常常抽離出來,去感受~什麼是不依色聲香味觸法六塵?什麼是一滴水投入法海中而不乾涸?去感受為什麼做任何事情都要修歡喜心?為什麼要修習慈悲喜捨?
◎ 即使我們不能成為大布施者,也要成為小布施者,至少要學習不占他人的便宜。要把我們的心胸、心性越來越擴大,心性的寬廣使得業力也變成淡淡如水,這些都是必須透過時間去感知、去修練的。
◎ 要認真的過生活,不要讓生命空過,要不斷地讓自己越來越像佛菩薩才好。無法告訴你「法」是什麼,只有靠你自己去體會,生命就在這每一刻的認真裡面去發掘出來。

香積佛品第十 -2

【此諸菩薩當於何食?當令汝得未曾有食。】
◎ 從菩薩的角度來看,怎麼會有從來沒有吃過的東西呢? 維摩詰居士並不是拿一個沒有吃過的東西給大家,而是很認真、很在意每一個小細節。就像師父在意每一個人、很認真聽每一句話,把每一句話都放在心上,並且只要有能力,都希望能讓每一個人可以歡歡喜喜的。
◎ 要很認真的去讀這本經,然後去檢視自己,它會讓你成為更細緻的佛教徒。從過程當中訓練自己,在意每一個小細節、在乎他人的感受,再把這個感受轉換成「法」的力量~用最好的態度去幫助周邊的人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。
【如佛所言,勿輕未(末)學。】
◎ 不要輕忽晚進佛門的人,要學習用愛語、柔和語,善巧地去導引周邊每一個人。珍惜每個人身上很不一樣的特質,訓練自己要更謙卑,要給予別人溫暖,更要不怕辛苦。
【令此樂小法者,得弘大道,亦使如來名聲普聞。】
◎ 在香積組照顧大家的同時,要想想:我在吃食的時候,是什麼樣的心態?這個很重要。師父很在意大家的健康,但不是為了增長你的貪心,不是只為了滋養色身。真正的目的,是要讓你檢視自己,希望能轉歸大乘,發起大乘菩薩之心、廣度眾生。
◎ 我們要歡歡喜喜地把「法」度化周邊的人,讓每個人都因你的修學而豐富、飽滿、歡喜;並且透過吃食過程當中,要威儀具足,要訓練眼耳舌身意六根的敏銳,使生命更加增上;並且在一切時處,都願意給予、願意分享,不要慳貪,要發廣大道心。
【釋迦牟尼佛住此濁世,以種種善法度脫受苦眾生的作為,從而再次肯定了大乘佛教的救世精神。】
◎ 生命的一切如果都是很美好的,那就不需要你了;諸佛菩薩的世界是這麼的美好,我再去也沒有用;但娑婆世界不一樣,它充滿了老病死衰。因此,釋迦牟尼佛看到這個世界這麼的不美好,所以在這裡度脫眾生,傳播種種的善法,幫助眾生可以脫離生死輪迴的苦海。

香積佛品第十 -3

◎ 修學的目的是要展現大乘佛教的救世精神,當我們在幫助眾生的同時,也是在幫助自己。所以,要感恩大家給我們機會去協助他,更要隨分隨力地幫助更多人才好。
◎ 若是離開了大乘法的救世精神,佛教的色彩就少了大半的特色。我們不是只有聽聞講經,不是只有告訴你了生脫死;更要了知如何去訓練更敏銳的心,能夠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,這是很重要、很基本,而且是最難的。
◎ 講跟做本來就是兩回事。同理心是要從內心裡發出來,要能做到歡喜的面對境界,才是最艱困的,也是這一生必須要具備與學習的。我們不要只做一個粗糙的教徒,要努力做一個細緻的教徒~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都要歡歡喜喜。
〈捨心〉
佛弟子,應當常生捨心。但也不能在心中作"捨心"之念,執"捨心"之相,應以"空"的思想觀照一切諸法,就會發現它們都是如虛空般空寂湛然。而能捨去執一切體性為實有妄見,則是為"大捨"。
。香積如來,以眾香缽,盛滿香飯,與化菩薩。
。十方國土,皆如虛空;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,不盡現其清淨土。
。如來甘露味飯,大悲所薰,無以限意食之,使不消也。
。勿以聲聞小德小智,稱量如來無量福慧。
。無盡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,終不可盡。

香積佛品第十 -4

【找到生命中的法喜,不要讓你的人生虛度。】
◎ 人生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?有人說:過有意義的生活,往往是很沉重的。這句話從某個角度來看是對的,但如果真的能夠找到人生最大的意義,就應該是富足而法喜的生活。
◎ 如果你了知佛法的內容,能夠隨分隨力、隨時去幫助每一個人,使他的身心得到安頓;你就會感受到:有意義的生活不一定是很沉重的,它可以換得更大的法喜。
【捨心-能捨去執一切體性為實有妄見,則是為"大捨"。】
◎ 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,就應該要仔細的檢視自己、坦然的面對自己。 例如師父經常檢視自己:當我在教信徒要有捨心的時候,我自己能捨嗎?
◎「捨心」包含財布施丶法布施丶身布施。不僅要捨棄「有」,還要捨棄「無」,不執於「有」~我做了這件事情;也不執於「空」~我什麼都不在乎,結果是什麼都在乎,生命更是一團糟。所以,如果你真的有布施心,就不要衡量太多,當我們有先入為主的概念,就會有染污,這樣的「捨」是不甘願的、是有目的性的。

香積佛品第十 -5

◎做為一個佛教徒,執著很多,反而會很不快樂。「執有」時~做這件事情會很辛苦;「執空」時~除非是聖者的境界,否則在裝腔作勢中會不成人樣,而且會把周圍的人際關係都搞砸了。因為你的執著,覺得自己表現得很好,事實上,當你回過頭來看自己時,會發現自己最終什麼都放不下。若是境界高一點的話,雖然可以放得下,但仍會執著於「修道」這件事情。
◎ 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地修行,很容易忽略掉很多很奇妙、很有趣的生命法則。因為見聞覺知的世界都是有限的,而在有限的生命裡面,是沒有辦法創造出無限的可能。所以,當我們學習慈悲喜捨時,最終都是希望放掉慈悲喜捨,讓生命去發光發熱,這是捨心背後最重要的意義。
【珍惜每一個因緣,發現生命的樂趣。】~綠繡鳥與黑寶的邂逅
◎ 當時間和空間都靜止了,忽然間我們會有很深的體悟。而我是不是錯過了很多這樣的剎那因緣?在生命的交會中,我是否只是看到人跟人之間的粗糙及醜陋的一面?在忙碌的過程中,我是否經常破壞了靜止中的寧靜?
◎ 人與人之間,每一個相遇都是很短暫的因緣,過了~就再也碰不到了。可是,我們往往都只注意到自己的感受,當我們好好的珍惜每一個剎那,你會發現:生命其實有很多很有趣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