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共修筆記〈學佛三要〉



◎學佛三要─信願‧慈悲‧智慧 印順法師 依人間善法而進修菩薩行,依一切大乘經論,特拈出三字為中心。 ‧信──願‧精進 ‧智──定‧方便 ‧悲──施‧戒‧忍 信為修學佛法的第一要著,沒有信,一切佛法的功德不生。
◎歡迎各位菩薩大德於每週五晚上7:30-9:15,參加本寺大悲共修會,遠法師帶領大家一起來學習〈學佛三要〉,建立正確的佛教觀。
仁光寺大悲共修會敬邀,連絡電話:03-5223301

〈學佛三要〉31:

〈師父開示〉◎做人要隨和,但並非隨便,規矩仍要遵守,方便容易出下流。
大家進入佛殿,就應該要收心,不要再有人我是非,好好收攝內心,好好看自己。
修學就是看到自己的心性,認真修正自己,觀照自己,不要讓情緒起起伏伏。

〈學佛三要〉32:

〈師父開示〉◎生命不可能事事如願,所以要學習:堅忍、妥協、開闊心胸,要去看別人何以能如此展現生命。





〈學佛三要〉33:

〈師父開示〉◎法離不開生命、生活,若離開生命去談法,那這個法一點意義也沒有。





〈學佛三要〉34:

〈師父開示〉◎人生的煩惱是無窮無盡的,許多事情夠了就好。既然進入寺廟,就要努力修行出世法,利用時間念佛、誦經、靜坐。生命可貴,無常不知道什麼時候到臨。用一天功,就有一天的進步。

〈學佛三要〉35:

〈師父開示〉◎每個人對於語言的感受力不同,所以人世間的糾紛就會層出不窮,面對種種言語紛擾,最好的方法就是:閉嘴,讓時間去證明一切。

〈學佛三要〉36:

◎我們的心,若向智慧,向慈悲,向光明,向和平,便會領導行為向善道走;報體也改善了,世界也造成清淨與安樂。


〈學佛三要〉37:

〈師父開示〉◎生命中每一次的遭遇,都是最美好的事情。有時會覺得挫敗、覺得許多不理解。但是,所有的挫敗,都是幫我們導入真實圓滿的究竟。

〈學佛三要〉38:

◎專向物質求進步,求滿足,結果必被物所轉,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。


〈學佛三要〉39:

〈師父開示〉◎要牢記「待人要謙和」、「語言要柔順」。現在的人,都聽不了重話,很容易產生情緒反應,所以要透過謙和的語言去鼓勵他人。我們不是他人,不了解對方,更非其師長,所以不要隨便指責他人。

〈學佛三要〉40:

◎佛法的目的,是要從心的淨化,引發行為的清淨,影響報體,趨向世界的清淨。


〈學佛三要〉41:

◎從學佛的立場說,一切法門,都可說是菩薩的修學歷程,菩提的正道。


〈學佛三要〉42:

◎什麼是三要?如《大般若經》說:「一切智智相應作意,大悲為上首,無所得為方便」。《大般若經》著重於廣明菩薩的學行。菩薩應該遍學一切法門,而一切法門(不外乎修福修慧),都要依此三句來修學。

〈學佛三要〉43:

◎一切智智或名無上菩提,是以正覺為本的究竟圓滿的佛德。學者的心心念念,與無上菩提相應。信得諸佛確實有無上菩提,無上菩提確實有殊勝德相,無邊德用。信得無上菩提,而生起對於無上菩提的「願樂」,發心求證無上菩提。這一切智智的相應作意,即菩提(信)願─願菩提心的別名。

〈學佛三要〉44:

◎「菩薩但從大悲生,不從餘善生」。沒有慈悲,一切福德智慧,都算不得菩薩行。所以,大(慈)悲心,實在是菩薩行的心中之心。


〈學佛三要〉45:

◎無所得是般若慧,不住一切相的真(勝義)空見。孕育於悲願中而成長的空慧,不是沉空滯寂,是善巧的大方便。有了這,才能成就慈悲行,才能成就無上菩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