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共修筆記〈學佛三要〉



◎學佛三要─信願‧慈悲‧智慧 印順法師 依人間善法而進修菩薩行,依一切大乘經論,特拈出三字為中心。 ‧信──願‧精進 ‧智──定‧方便 ‧悲──施‧戒‧忍 信為修學佛法的第一要著,沒有信,一切佛法的功德不生。
◎歡迎各位菩薩大德於每週五晚上7:30-9:15,參加本寺大悲共修會,遠法師帶領大家一起來學習〈學佛三要〉,建立正確的佛教觀。
仁光寺大悲共修會敬邀,連絡電話:03-5223301

〈學佛三要〉16:

◎佛教的信徒,著重於每一個有情的生生不已,確信每一有情的行為價值,從自作自受到共作共受。從人類的展轉增上,互助共存,實現社會的進步。由於人類(有情)自身的「和樂善生」,而全宇宙的一切,都充滿和諧活潑的生意。

〈學佛三要〉17:

◎在這又可愛,又討厭的生命現實中,我們第一要著,是止惡而向善,使自我在三世的延續中,趨向於進步的前途。再進一步,修學出世法--戒、定、慧,對於不徹底的,充滿缺陷的生命,做一番徹底的改造,徹底解除苦痛。把三世流轉的生命,淨化而成為究竟圓滿的生命。

〈學佛三要〉18:

◎佛說: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的。因緣的含意,就是原因,條件或關係。世間萬事萬物,依於各種因素、關係,才能存在,才能現起。


〈學佛三要〉19:

◎一切法依他因緣而存在,在這種種因緣--他中,有特別重要的,不能缺少的條件,這就是心。換句話說,一切法不離心的關係,缺了心識的因素,是不能存在得如此的。

〈學佛三要〉20:

◎一切法的存在,存在得如此,是經過我們心識的作用:如我們的心識不如此,那大家所認為如此的東西,也就並不如此了。...
一切法依識(他)而安立。若心識起了變化,認識到的外境,也就不同。

〈學佛三要〉21:

◎報體,就是我們的身體。現在的報體,由前生業力所招感;出生以後,受父母的撫育,飲食的營養,長大而成熟。在這一生中,我們的報體,可能在業力侷限內,起著很大的變化,這就有隨心識的變化而變化的成分。

〈學佛三要〉22:

◎我們未來的報體,實受著現在心識作用的決定影響,那麼,我們現在的報體,受有前生心識所影響,也可以信解了。

〈學佛三要〉23:

◎行為從內心而引發,一般的要經過兩個階段。先考慮,其次決定,然後發為動作─動身、動口或動筆,便有善惡的價值。行為的善惡,主要決定於內心...

〈學佛三要〉24:

◎語文及身體的動作,已有心為因緣,有了心的成分,滲入了善心成為善事,惡心所引起的成惡事。這可見行為的善惡,都由於心力;所以要勸人向善行善,要教人從心地改造起。

〈學佛三要〉25:

◎重視自己的健康和快樂,做事積極且自律,擁有治癒能力;不在意別人的眼光,懂得控制自己情緒,心裡始終裝著善良和溫柔。

〈學佛三要〉26:

◎「云何無明?若不知前際,不知後際,不知前後際;不知內,不知外,不知內外;不知業,不知報,不知業報。不知佛、不知法、不知僧。不知苦,不知集,不知滅,不知道…… 是名無明。」

〈學佛三要〉27:

◎無論修到怎樣深,「定」是不能了脫生死的。但修定的過程,是事實,如依定而修發真智慧,那就非常重要了!


〈學佛三要〉28:

◎在我們的一生中,學習了非常多的技能,但是我們卻從未學習「如何與自己好好相處」,學了唯識,要訓練自己,能反思自己的言行,並用生命去詮釋這法意。

〈學佛三要〉29:

◎發心付出的初衷,在現實的碰撞中,要秉持何種心態,才能不負初衷,法喜如一? 我們要時時刻刻記住:「感恩他人給我機會做事,並在其中檢視、修正自我。」

〈學佛三要〉30:

◎生命中有許多事情是無法掌控的,也會有許多困難磨難,雖然內心有無限感慨、辛酸、苦痛,但這就是過程,一切都可以解決,只是時間長短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