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共修筆記

〈價值的創造〉

應當把持理性正確行事,全心全意投入真正適合,屬於你的良善事物上;就算只是一件小事,都要立定目標,全神貫注,認真地去做。
把今天當成生命中最後一天來過,讓自己的每一分鐘都創造價值;如果每一天都能如是精彩,那麼--距離自我的完善和成功,也就越來越近了。
「應當保持理性」--(很多修學只是「感性」,應當保持理性)
「就算只是小事都要......」--(不是只看大的,要在每個小小的環節上,都很認真、很精確地做到最完善。)
「把今天當成」--(也要把今天認知成「每天」)
(2013/04/12)

〈導萬行以入智海〉

大乘般若的妙用,不謹為個人的生死解脫,而重在利他的萬行。
一般人修布施、持戒等,只能感人天善報,又不得解脫,不能積集為成佛的資糧。
聲聞行者解脫了生死,又缺乏利濟眾生的大行。
菩薩綜合了智行與悲行,以空慧得解脫,而以大悲為本的無所得為大方便,策導萬行,普度眾生,以此萬行的因華,莊嚴無上的佛果。
我們先不說明這段話的意義,你可以拿來檢視我們所在的地方,檢視這個團隊,檢視自己,是否依循著這樣的方向在前進?
不要從看不到的東西身上下工夫,要從人出發,否則與人越來越遙遠,我們的生命有限,所以更應該聚焦在人的角度,去檢視宗教,檢視你的人生。人文才是我們要加以關心的。
我們在此所學,要落實到生命、生活上最困難,因為人有習氣,積習難改,講歸講,但實際上卻做不到。所以落實很不容易。
但儘管如此,我們更應該努力,認真去度化家庭,認真對待團隊,要去思考未來,10年20年以後的社會會面臨什麼問題,需要什麼?認真努力去朝著目標前進,過程做好,結果會影響我們生生世世。
(2013/04/19)

〈思維〉

請思維:宗教是什麼?自己的終極是什麼?
包含自己在內的現實世界是以怎麼樣的結構發生呢?真正的存在是什麼?
要如何做才能認識真實的存在?苦是什麼?痛苦的原因?對生命全然了知嗎?
◎我們要常常動動腦,思維生命的究竟,首先要思考,宗教是什麼?
如果今天我們上的是哲學課,或心理學的課程,你會來嗎?你該去思考,宗教對你的意義是什麼?宗教不是單純的念佛、拜佛,最大的特質是幫助你自覺,讓你更有生存的能力,同時它也幫助你內心安定與富足,如果一個宗教師內心空虛,他還能擔任宗教師的角色嗎?此外,宗教也幫你從抽象的概念中,回到現實生活,讓你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。
再來我們也該思維,自己的終極是什麼?生命都終將會離去,那麼,在你生命最後一剎那,那個狀態到底是什麼?
我們也可以想想,現實世界到底是以什麼樣的結構發生呢?乃至你自己本身是以什麼結構存在的呢?就像中醫幫我們了解自己的身體,宗教幫助我們認識你的內在世界,你必須去認識,你也必須體會生命,去想想,此刻生命的存在是什麼呢?
你看到你真實的存在嗎?要如何才能認識真實的自己呢?
再來你必須了解苦,苦是什麼?我們都看到了生命的生老病死苦,但痛苦的原因是什麼呢?
換個角度說,你對生命全然了知嗎?你的修行,對你的意義是什麼,你了知嗎?唯識全都在我們的生命中,去看你自己的內心狀態,若只看別人不看你自己,這期生命就白來了。
(2013/04/26)










〈念觀音〉

人有理性與感性的兩面,所謂的法行人,多從理性的角度出發,用思維來幫助自己體悟生命。
但現實的狀態有很多的不同,有時是超越理性的,而是屬於感性的層面。也就是信行人的角度,我們就是相信,相信心靈帶來的力量,相信念彼觀音力,我們就可以成就。這是理性的人所無法靠思維得來的。
但我們是必須理性與感性兼顧的,純粹的信行人會有淪為迷信的風險。
我們今天要談的是用信行人的角度,如何念佛?我們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來說明:
在楞嚴會上,諸多大菩薩現身說法,演說自己成就的法門,其中大勢至菩薩就說:我記得在無量劫以前,有佛出世叫無量光佛,相繼有十二尊佛,最後一尊佛稱為超日月光佛,祂教我念佛三昧法門。
就好像有兩個情感很好的人分離了,其中一個非常想念另一個人,但另一個人卻忘記了,這樣的情形,常常無法碰到面,就算真的碰到了也沒有用。但是如果兩個人彼此都互相思念,思念深刻,就會相遇,乃至生生世世形影不離。
但是十方諸佛呀,看待眾生,就像母親一樣想念自己的孩子,如果孩子沒有想念母親,就不會相遇。如果孩子十分想念母親,他的心就不會遠離母親,總有一天母子一定會相見,而不再分開。同樣的,眾生的心就像孩子一樣,如果憶佛念佛,那麼未來一定會見到佛,自然就可以開悟證道。就像常常燒香的人呀,身上就會有香味一樣,這就是香光莊嚴的道理。
所以大勢至菩薩就說,我在因地的修行,就是憶佛念佛,如果要說我修行的圓通法門就是收攝六根,清淨心念,而達到等持的境地。
因此,對信行人來說,我們可以深信佛菩薩的成就方法,相信佛菩薩如母親一樣的愛護我們,相信觀世音菩薩可以聞聲救苦,可以千處祈求千處現,苦海常作渡人舟。
對於法行人來說,也該要培育信心,當我們身心困頓之時,也可以憶念觀音菩薩,相信菩薩可以幫助我們,可以帶給我們勇氣與智慧,可以渡過難關。
如果我們可以多思維,多念菩薩,安住在憶念的法門中,安住於每一刻,就能與菩薩相應,時時刻刻都安然而踏實。
(2013/04/27大悲懺法會)

〈了解無常能幫助身心安頓〉

不論我們擁有的是金錢或悲傷,它們都只是來來去去。
不論多麼期盼與心愛的人天長地久,但任何關係本質上都是相聚與別離。
這並非表示我們的愛會因此減少,而是我們變得較不執著與痛苦,我們會有更多的包容與感激,因為不論生命輝煌或衰敗,我們都能身心安頓。
◎宗教生命是一種自覺,它讓我們的人生更有力量,讓我們尋找到安身立命的道理。我們必須透過這種自覺來幫助你覺醒,通常無常沒有落到我們身上時,我們都不會感受無常,人往往都要等到失去了,才能了解無常。我們必須覺醒,不斷地領悟,了解生命的無常,透過無常的思維,才能讓你心節制與平靜,不會去抓取,而帶給你身心安頓。
所有的名利,包含你此刻的傷悲都會過去,它的本質上都是相聚與別離。
來此地修學要透過所學,向家人散發智慧,也要訓練你自己,更透徹,更有智慧。當我們看清事物的本質,這並非表示我們的愛會因此減少,而是我們變得較不執著與痛苦,我們會有更多的包容與感激,因為不論生命輝煌或衰敗,透過這無常的體悟,我們都能身心安頓。
(2013/05/03)

〈究竟不滅的本質〉

雲變形而成雨,雨變形而成雪,雪融化回歸其究竟本性而為水,水再次變化成雲--沒有一物消失不見。
◎鼓勵所有失去生命中至親好友的人,乃至懷念父母親人的人,生命的本質就是究竟不滅的,它只是依緣而改變不同的相貌,不同的形態,你的家人朋友並沒有真正的離開。
師父舉例說:就像我的師父雖已離開人世,但他始終活在我的生命中的,他的道風,精神就在我的生命中活出來,沒有消失…
請大家慢慢去體會,所有的問題,終不成問題。
(2013/05/10)











〈轉化〉

我們修行不只是要轉化自己,也要幫助別人轉化,因為我們知道自己與一切生命相互依存。
遵循諸大菩薩的修行,就能培養一顆具有愛與慈悲、專注與洞見的心,如此我們所有身、語、意的行動,都將有益於一切眾生。
◎修行簡單的來說就是修正自己的身心狀態,修行就是轉化,轉化是對自己的,改變自己,也要幫助別人轉化,因為世間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。
我們受佛教薰陶,可以找到身心安頓之道,讓我們走出自己的路,難道只有如此嗎?當然是要幫助別人,能夠脫離苦難與憂愁。
這就是生命的價值所在。生命本來就如此,人與人,人與社會都是相互依存的,要珍惜這一切。我們要遵循諸大菩薩的修行,學習觀世音菩薩,培養一顆具有愛與慈悲、專注與洞見的心。如此我們所有身、語、意的行動,都將有益於一切眾生。
修行不是冷漠,要有熱情,即使再苦,也要有擔當,不要讓生命只有如此,而是無限可能。
(2013/05/17)


〈隨喜的涵義〉

1.見他人為善,能隨之為善,從而產生歡喜之心。
2.隨自己的善根,做布施等種種善事,從而使身心歡悅。
3.依佛經義理去修身行善,使自己歡喜,也使別人歡喜。
◎我們因為有我執,所以要隨喜讚嘆,隨喜功德很不容易。那到底隨喜是什麼意思呢?它有三種意義。
1.我們看到他人為善,自己要感到歡喜,或者跟著他一起為善,或者予以祝福,不要心生嫉妒,我們與人相處,一定要懂得這個隨喜心,以正向看別人,自己快樂,別人也快樂,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自己的嫉妒心,要改變自己轉為隨喜讚嘆。
2.我們在不知不覺中,也會做許多益於人群的事,如布施、持戒…等六度萬行,我們自己要看到自己的善根,要去養成這個善根,熱情地參與這些有意義的事,我們的善跟就會增長,只要一段時日,一定會讓你看到進步。這是對己善根的隨喜。
3.第三種是依著佛法的義理去實踐,包含對外的行善,與對內的自修,從修行自省中看到自己的問題,了知有什麼染污,有什麼不如法,去看到問題而加以改善,讓自己因內心平靜而歡喜,也同時幫助別人,讓別人歡喜,建立法緣。
所以隨喜不論是對內對外,我們都應該歡歡喜喜看世間,也讓自己內心因而豐富飽滿。
(2013/05/24)

〈無作妙德〉

1.對於世間人做了壞事,不是以嗔恨心來看;做了好事也不是以貪愛心來看,而是自然的,應該如何處理,就如何處理,應該怎麼幫助,就怎麼幫助。
2.嗔與愛是在差別與分別,以觀世音菩薩來講,不會因為外在現象的善惡好壞,而產生向上、向下或歡喜、厭惡的分別心,而是以平等的慈悲心,處理一切眾生的差別現象,這就是無作妙德。
◎我們不要看一個人不好,就覺得它什麼都不好,一無是處。也不要覺得自己做了好事,就應該獲得他人的掌聲。要知道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,不要用嗔恨心來看,也不要用貪愛心來看,我們該怎麼做為,就怎麼去做,該怎麼幫忙,就怎麼去幫忙。一切都是我應該做的,沒有第二念,沒有染著。
嗔與愛是在差別與分別,觀世音菩薩不會因為外在現象的善惡好壞,而產生向上、向下或歡喜、厭惡的分別心,而是以平等的慈悲心,處理一切眾生的差別現象,這就是無作妙德。
希望大家記住這個目標,可以朝著這目標前進,內心不起分別。
(2013/05/31)

〈安樂行〉

1.講與做(講很容易,做很難)
2.信仰與落實(把宗教甚深信仰真正落實生命,是很重要的,但很難)
3.各有各的福報與聰明才智,也因此各人努力去展現這一期生命的力道,但人終會老去…
4.每個人都有信仰,那麼信仰帶來多少生命啟發與力道?這些力道越扎實,越甚深,那麼最終就能展現安樂之行。
5.菩薩修學的四個安樂行
6.身無危慮,故叫做安全,心無煩惱,故叫做快樂,身心要同時安樂,才能進行任何事業,(包含一切生命活動現象)故稱安樂行。
7.安樂行三個字,綜合了多少難行難知之哲理,要如何安樂行呢? 明明病魔來襲,明明貧窮來逼,明明死相來迫,如何放下恐怖顛倒?常住安樂?
8.佛法是心的教法,教導我們三件事
認識心-它是如此接近我們,卻又如此陌生
引導心-它是如此剛強,卻又可能如此柔軟
解脫心-它到處受束縛,卻又可能當下解脫
9.認識心是最可靠的關鍵,所以是起點, 引導心的完善,所以是我們注目的焦點, 能達到解脫心的終極示現是頂點, 而這上述一切的過程,起點到頂點,都是展現菩薩修學的四個安樂行,可稱唯一修學的一行之道。
10.因此,各位同修們,無論此刻你是志工,護法,乃至未來安養的誓願行者,希望我們都能一起努力精進,朝向此一行道,展現我們生命的能量與信仰的價值。
(2013/06/25大悲懺法會開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