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共修筆記

〈熱忱的心〉

去做你害怕的事,害怕就自然會消逝。
一顆熱忱的心,能把事情做得更好,只要放手去做,一切都有可能。
◎蘇格拉底在晚年的時候,覺得自己時日無多,應該有接班人可以延續下去。於是叫他的助手到床前來,說他已經來日無多,要找一根蠟燭繼續點燃下去,所以要找一位優秀的人,具有智慧、信心、勇氣的人,可以接替他的棒子。
他的助手說:老師我一定會努力去找的。但是他花了好長一段時間,遍行各地,都找不到一位理想的人選。於是他到老師的床前說:老師我對不起您,實在找不到這樣的人。
蘇格拉底就說,失望的人是我,對不起的是你自己,本來這個最優秀的人就是你,你卻不敢承擔。不論是誰都有潛在的能力,差別在於你是否願意發掘自己、超越自己、昇華自己。如果你害怕的事都不去做,就永遠不會成功,去做你害怕的事,害怕就自然會消逝。一顆熱忱的心,能把事情做得更好,只要放手去做,一切都有可能。
生命有無限的可能,人生一晃眼就過去了,你應該承擔,學習去承擔眾生,不要害怕。
希望大家可以先看清你自己,不要只看不滿意的,先看滿意的,放手去做,去荷擔如來家業。
(2013/06/07)

〈團隊〉

1.我們應該藉由宗教與人文藝術的力量,並兼顧出世與入世之法,讓我們此生豐富且圓滿。
2.眾生拱月,月終有暗時,團隊要團結合作,一起來照顧有緣人,像溫暖的太陽一樣,照耀眾生。宗教應該讓人信賴,縱然過程中難免有風有雨,但總能撥雲見日,帶給眾生光明。
3.從宗教本質來看,如果你喜歡這個團隊,可以多放一點時間與精力在這個團隊上,如果我們有能力,就儘力照顧一切,但不可以不付出。要在福慧上精進,你若考慮此生及未來,就該全力以赴。
(2013/06/14)











〈除去六根〉

勿把六根接觸到的一切現象,當成和自我有關,就算有關,也是永遠在變的,這就不會成為引生煩惱的原因了,這叫做「除去六根」,也是除去了與根相對的六塵境。除去六根的被污染,除去六塵污染六根,就能親見圓滿清淨的般若了,一切的煩惱也跟著消失於無形了。
◎我們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,接觸外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六塵,產生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等六識,這六識能判別見聞覺知裡的世界,所帶來種種真實的感受,讓我們認為與自己切身有關,因此無論好與不好都成為煩惱的來源。
外在環境隨時在變化,就算和自己有關,彼此關係也是永恆在變動,無一物一事成為永久真實的煩惱。如果總是對號入座在假象裡打轉,不斷重覆人生的問題,如同在夢境裡無法清醒,煩惱也將無量無邊。
當六識發動六根染著六塵境,靜看自己的貪瞋痴是否就在生命裡不停地輪迴纏繞,你真的和它相應嗎?聽到的是真實的嗎?原來這是內心不斷去截取外塵境變化的假象,惟有除去六根對境的染著,除去六塵污染六根,不斷學習放下減輕心中的煩惱,落實佛法調伏我們的身心,才能轉煩惱為菩提,親證清淨圓滿的般若,一切煩惱也會跟著消失於無形。
(2013/06/21)

〈直心道場〉

直心就是不用歪曲或虛假的心來對待人,不是以虛偽的心來與人相處,那就是在修道。
道場就是修道的所在,不一定只有在打坐時才是道場,「直心」是隨時隨地,心都可以不動煩惱的、是直的、沒有歪曲、虛偽、假造的妄念心,這就是修菩薩道的道場。
我們常聽到直心是道場,直心就是不用歪曲或虛假的心來對待人,不是以虛偽的心來與人相處,那就是在修道。但現代人大多無法直心,都是用有染污的,歪曲的心來過生活,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,就看你自己如何看待你自己。
直心也不是講話很直,而是面對自己的,認清你自己的,在這個面對的過程中,你越來越歡喜,你可以歡喜地接受一切,你可以隨喜一切因緣。
我們也要安住於自己的身口意,不要造口業,造身業,造意業,用直心來處事待人,讓心歸於樸實,純真,也珍惜所有的因緣,同時也感謝一切惡緣可以讓你向上提昇。
道場就是修道的所在,不一定只有在打坐時才是道場,「直心」是隨時隨地,心都可以不動煩惱的、是直的、沒有歪曲、虛偽、假造的妄念心,當我們可以這樣生活,這就是修菩薩道的道場了。
(2013/06/28)

〈依法改正〉

學佛的人能夠知道自己的知見有問題,就要依據佛法立即改正,這是修行的第一步,也是修行的開始。
然後,當情緒波動時,就要立即用修行的觀念開導自己,同時用修行的方法,把煩惱消融於無形。
◎修行可能是何等的了不起,也可能是何等的平凡,也可能是何等的浪費時間…每個人來到寺院都帶著自己的想法,也有了歲數年紀,不論你有多少的豐功偉業,最後也是棺材一具。
你會有自己的一些問題,但是,不是你自己沒發現,就是你抗拒聽實話,你到寺廟裡來,還是只想聽好話,不願聽刺耳的實話,那麼你最後有可能就是在浪費時間。
我們跟任何人相處,只要情緒有波動時,就要立即用修行的觀念來開導自己,把修行的方法用在自己身上,讓煩惱消融於無形。
請大家務必在心地上面下工夫。
(2013/07/05)






〈學佛的目的〉

學佛不只是對死亡的寄託,也不只是為了死後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 學佛的目的,是為了正確看待人生,透過佛教的無常觀,我們會明白,很多事情雖然美好,但不會持久,很多時候,雖然痛苦,但終究會過去。 佛教的「無常」,是人生最好的啟示;他讓我們在變化多端的環境中,能升起智慧的觀照,從自覺進而覺他,乃至覺行圓滿。
(2013/07/19)

〈知死,更知生〉

對死亡有意識,對生活就更有意識。 此即「知死,更知生」, 一個減輕死亡恐懼的辦法, 就是親近死亡。 對死亡有意識,你對生活就會越有意識。 我們一進佛門,太多人說無常,但你不去體會,聽來聽去,最後無常只成為一個概念,感覺我們離死亡很遠,有距離。 但是當你去面對老人,面對病人,去貼近生命,你就對死亡有概念,對無常有意識,對生命有體認,而讓你的生命產生動力,也會讓你對生活更有意識。 所以有一個減輕死亡恐懼的辦法,就是親近死亡。當你親近死亡,你了解死亡,你就越認識生命,進而提升你的生命,你也會越來越珍惜生命,願意去面對,願意去照顧其他人。 我們學佛,不要只是語言,而是生命,要牢記「知死,更知生」。
(2013/07/26)

〈真正的慈悲〉

真正的慈悲,會滋生出一種對他人的責任感─那種想主動去幫他人克服困難的心。
願不只是一時情緒反應,而是一種理智的堅定承諾。
◎真正的慈悲是一種主動、樂於幫他人克服困難的心,那是一種責任感,當我們做不到時,先要隨喜讚嘆。隨喜讚嘆就已不容易了,看到別人的好,看到別人做得比我們好,我們也要隨喜讚嘆,要歡喜,同時也希望可以跟他人一樣好。
當我們談願力時,這不是一時情緒反應,而是理智的,堅定的承諾。
我們若無佛法的薰習,我們還在愚癡無明之中,當你認清你自己,在佛法的薰陶下,從你的內心而發出,才能真正地感同身受,體會慈悲的心,發真正的願力。所以,日常生活中的一切,都在展現你的修行,只有了解這一點,才是過佛法的生活,才有辦法展現真正的慈悲。
(102.8.2)

〈三時繫念法會開示〉

師父手中拿了一顆糖,問大家這是什麼,每個人一定都知道那是一顆糖,但師父又問,那有誰知道這糖有多甜? 每個人都會說很甜,但卻都無法準確地形容它的甜,師父說除非把它剝開來、放到嘴巴裡,才能真正地品嘗並說出嘴裡這顆糖的甜度和滋味。
然而這顆糖就好比修學,人人都知道要學佛、要修行,但如同這顆糖一樣,你明知道佛法很好、修行很重要,但卻都不願意真正地去做,把佛法當成一個名詞、一個概念,嘴巴很會講,但實際上卻不會做,沒有讓佛法融入你的生活和生命中。
這正是現代人修學的問題,法成為一個概念,而非自內心展現,就樣我們看到糖果就知道它甜,但實際上,沒剝開來吃,就永遠也不知道它到底有多甜。
一旦把宗教變成一個概念,你就被侷限住了,你就被框住了。
生命是無限的可能,千萬不要畫地自限,如同才華一樣,並不是只有藝術型態,才稱為才華,才有貢獻,你只要把事情做好,對大眾有益,就是貢獻你的才華,你把帳管好,把牌位貼好,把地掃好,把菜煮好…就是利益人群,都是貢獻。
我們今年法會的主題是: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。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煩惱,所追逐的一切,就像在夢中一樣,感受是那麼真切,當你一覺醒來,才知道一切都是虛假。如果我們不修學,就永遠在虛假的夢境裡,不知道醒來。
所以,要把佛法融入你的生命,就像把糖吃下去,好好品嘗那個甜味,讓你的生命因此而豐富,因此而發光發熱,而後讓你的生命從內在展現法。
最後感謝所有志工的辛勞,謝謝大家。
(2013/08/25)

〈幻化的有〉

眾生世界現在種種狀況是有的,但它不是絕對的、永久的、不變的,是幻化的有。
既然是幻化的有,就知道現在的有只是暫時的,過一段時間就會改變。
(2013/09/13)

〈抓緊時間〉

我們必須抓緊時間,這不僅是因為我們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,而且對於事物的觀察和理解力,也會逐漸消失。
(2013/11/15)

〈勝義觀〉

佛是從事事物物的緣起依存中,發見事物的矛盾對立,從此而深入透出,契入真實。
這是不同於一般思想方式,而有獨到的特殊觀法,所以叫「勝義觀」。
(2013/11/2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