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共修筆記〈唯識概論〉



◎生命原來是有無限的可能,只是被你局限了,你的生命不應該只被框在小小的地方,你的生命、你的善心要盡可能地無限發揮出來,透過你修學所累積的福德、功德,才能與天地同壽,才能與日月爭輝。 當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,修學這件事情,就不會被你窄化,你也就不會執著在某處。只要你願意,都可以不斷地熏習,改變你的生命。 當你進到了仁光寺,希望你的人生從此是不一樣的,透過熏習法的力量去展現,《唯識學》能開拓你的思維,要去理解它,並且把它活入你的生命裡,這樣讀《唯識學》才會豐富,才會很有趣!
◎歡迎各位菩薩大德於每週五晚上7:30-9:15,參加本寺大悲共修會,遠法師帶領大家一起來學習唯識學,重新思考人生...
仁光寺大悲共修會敬邀,連絡電話:03-5223301

〈唯識概論〉79:

◎什麼叫做「有體施設假」呢?
就是說:佛經上所說的「我相」和「法相」,它的「真如法性」,是普遍一切法上的,是有體性的(不是靈附身,是指空性及智慧),不過是佛菩薩親證的「離言法性」,本來是沒有言說的,不過因為要度眾生起見,不得不用方便言說,施設種種名言,所以叫做「有體施設假」。
「有體施設假」是指空性及智慧。



〈唯識概論〉80:

今天很認真的來念佛,我想要好好的修行。我的心向著佛,這個知覺的動作、精神的動作,及「能緣」的動作,是緣著佛的功德;被你「所緣」的相貌,就是佛像。
所以,我看這尊佛像開心或不開心的原因,並不是取決於外境,而是跟你自己的「見分」和「相分」有關係,取決於你的「自證分」所認識的。





〈唯識概論〉81:

◎《唯識》是很有趣的,它都在我們的生命裡,你只要多讀幾遍,就不會感到艱深。我們在《心經》裡讀到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看起來好像都懂,事實上,真的都做不到。而《唯識學》就是要幫助你,建立好這些佛學底子,讓它更紮實。這樣,當你回過頭再研讀任何的經典時,就會比較容易了解;當你在審視自己、驗證自己的時候,也會比較能夠面對自己、接受自己。
在夜深人靜的時候,你是不是特別感覺到孤單?你身旁的人,你的上司、你的下屬…是不是真的了解你?你是不是真的了解你自己、了解你的孩子、了解你的另一半?你是否有很多的遺憾?這些在《唯識學》裡面,都是可以開展的。

〈唯識概論〉82:

◎第七識叫做"意",是因為它的"積集"的功用不如第八識(倉庫),你這一生好與不好,都儲藏在第八識中,第七識只是"執著"的功用;此外,它的"了別"功用,也不如前六識。 你現在見聞覺知所感知到的一切歡喜、憂愁、俊男、美女等,所有的判斷都是第六識的"了別"功能。 第七識是第六識的依託,故稱第七識為"意"或"意根"。
 "心、意、識"的區別:"心"是第八識、"意"是第七識、"識"是前六識,"意識"是指第六識。我們若想要斷煩惱、了生死,就一定要了解自己心行的相貌,才有辦法說服自己;了解了以後,無論你要靜坐、要念佛,就會更快的進入這個門。

〈唯識概論〉83:

了別境,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前六識的作用。
前六識各別的識,了別各別的境。例如:眼識只能了別色境,耳識只能了別聲境等。並且,前五識要與第六意識"同時俱起",方能了別五塵境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),即所謂的「五俱意識」。
-眼睛所看到的,要經過第六意識一起判讀。人的思維其實是很細微的,當眼睛睜開的一剎那,只要沒有第六意識,它就沒有知覺,就會無法判斷。因此,當我們說"口是心非"的時候,其實已經經過了許多的念頭,說明了人心是很複雜的。
-眼識和耳識能不能同時俱起呢?
看到了、聽到了是一起的,你要觀察到很仔細,來判讀你自己,這樣學佛才會真正的有意思。

〈唯識概論〉84:

如果我們前五識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)壞了,仍然可以活下來;第六識壞了,成為植物人,或是處在入定、昏厥的狀態,意識裡都還是會有很細微的覺知,仍通於第八識。
但如果沒有了第七識,就不可能活下來;沒有了第八識,就去投胎了。
了解這八識的關係後,我們更要守護好根門,讓前面這七識所造的業,不會儲藏在你的種子識裡面。修學這件事情是點滴的功夫,希望你們把《唯識》這門課,訓練到很清楚地知道你自己,將來在攝心、念佛、一心不亂的時候,力量就會更大。



〈唯識概論〉85:

◎萬法皆有體、相、用三分
「體」是法性、本質,是「空性」。
每一個生命的本身(包括你、我)都是一個「體」,當這個生命沒有了,你會體現到它的法性,就是「空性」。此刻,你也一樣能夠體會到的「空性」,就像是這一刻過了就沒了;下一刻馬上來了,可是瞬間又過了。《金剛經》裡說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。既然「過去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,那麼你要安住的是現在的這顆心。但是「現在心也是不可得」的,只有當下剎那之間才是真實的,離開了這個剎那,就沒有意義了。
所以,你要好好珍惜你的現在,要歡喜過日子,可以帶你的家人到寺院來拜拜佛,讓生命更溫暖,更有意義的。

〈唯識概論〉86:

◎萬法皆有體、相、用三分
「相」是現境,是假象。
所有的憂悲愁苦,都是因為我們執著「相」是真實的。要破一切相,就要知道:你已經把這個"假相"當成是真實的,所以才會一直寄托於你的過去。事實上,過去就已經過去了,應該要放下,你應該要珍惜當下的每一刻,做好你應該要做的事情。
你可以把一切的功德回向,而不是一昧地探求你的過去做了些什麼?現在又想要怎麼樣!
雖然"顯現的相"是假的,但我們仍然要"藉假修真",藉著這個假的相貌,修真的「空性」;藉由生命的歷練,讓我們增長而更趨成熟。

〈唯識概論〉87:

◎萬法皆有體、相、用三分
「用」是生滅,是「變異」。
生滅是時間的概念,「變」是指無常,我們在無常中"用"我們的生命,不斷地生滅。
既然一切法都在生滅當中,你又何必執著非要怎麼樣不可呢?你就只能隨順這個因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