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共修筆記〈唯識概論〉



◎生命原來是有無限的可能,只是被你局限了,你的生命不應該只被框在小小的地方,你的生命、你的善心要盡可能地無限發揮出來,透過你修學所累積的福德、功德,才能與天地同壽,才能與日月爭輝。 當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,修學這件事情,就不會被你窄化,你也就不會執著在某處。只要你願意,都可以不斷地熏習,改變你的生命。 當你進到了仁光寺,希望你的人生從此是不一樣的,透過熏習法的力量去展現,《唯識學》能開拓你的思維,要去理解它,並且把它活入你的生命裡,這樣讀《唯識學》才會豐富,才會很有趣!
◎歡迎各位菩薩大德於每週五晚上7:30-9:15,參加本寺大悲共修會,遠法師帶領大家一起來學習唯識學,重新思考人生...
仁光寺大悲共修會敬邀,連絡電話:03-5223301

〈唯識概論〉88:

◎恆而非審
第八「阿賴耶識」的功能是不審查的,我們常常稱它是"倉庫",它會一直不斷的把種子放進倉庫裡。所以,當某人犯了錯,卻始終還是認為自己是對的,這個種子就會在他的心裡面一直被熏息,在他生生世世學習佛法的過程中,很容易就會落入外道,這是件很恐怖的事情。因此,我們要不斷地在種子的積累上面做好事才行!





〈唯識概論〉89:

◎審而非恆
第六識它會審查,但是會暫停,並非永恆的,稱為「審而非恒」。它是以第七識為根(意或稱意根),故第六識稱為「意識」。它會隨著你的念頭,一直跳來跳去的去審查。例如:這是時鐘、這是毛巾、這是杯子,這個審查的過程是會變動的,不是永恆不變的。就像你在睡覺的時候,第六識是在休息的狀態,並沒有作用。




〈唯識概論〉90:

◎非恒非審-前五識-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識
「非審」必得第六意識相俱,而作用始能明了;
「非恒」前五識待緣而顯,緣缺則不生。
前五識不是永恆的,它是會滅的;例如:我的眼睛,它會老花、會盲;我的根身少了任何一個,我都還能活著。前五識是沒有分別、審查的能力;
在你尚未學習《唯識》之前,你會認為:你所看到的都是真實的;事實上,你所認識的毛巾和杯子,也都是透過第六意識才能讓你知道、了別的。
修學最重要的,是第六意識要保持清淨,唯有你的念頭清淨,你看到的世界才會美好。所以,你來到寺院一定要開心,我們陪伴人、照顧人時,都要很歡喜。前五識不是永恆的,也沒有審查力,要靠第六意識來製造美好,所以,一定要保持它的純淨。

〈唯識概論〉91:

◎亦審亦恒-第七識-末那識
「審」執第八識之「見分」為我,思維量度;
「恒」第八識所執之我無間斷,則第七識能執我者亦無間斷。
在每一識裡都有「見分」和「相分」。第七識一直去抓著第八識「見分」的精神狀態,執著為我"這是我的",緊緊地抓著,並且審視它。例如:當媽媽不在時,娃娃就會哭,這是娃娃緊抓著母愛的狀態。當先生晚回家,太太就會擔心、會睡不好覺,這是太太緊抓著先生的精神狀態。因為第八識本身是一個恆常的狀態。所以,當第七識一直抓住第八識的精神狀態時,第七識也同時處在一個恆常的狀態,不斷地截取它、執著它。

〈唯識概論〉92:

◎學習《唯識》並不是去檢視別人,而是回過頭來檢視自己:我為什麼跟人相處這麼粗糙?我為什麼說的話不溫暖?這些都是在很細微中去修行的。必須要修到"聖者位",才能一點一點的脫落這份執著,一分一分的減少這份習氣。
如果你生生世世建立了錯誤的知見,一旦養成了這個習性,當它牢不可破的時候,就是進入了魔道。所以,要明白修行這件事情,首先要能夠檢視自己、恆審自己,要修正自己的言行,讓自己的生命是愉快的、是飽滿的。


〈唯識概論〉93:

◎修學最重要是第六識,這是我們用功的下手處。它不但支配了前五識,而且也影響了第七識及第八識。
希望大家在這裡修學,無論是眼睛看到的、耳朵聽到的、口裡嚐到的…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的。當你在唱梵唄的時候,如果是美的聲音,一定會讓你的意識很快就進入狀況。
所以,讓你一進去就會覺得舒服的禪院,是很重要的,包括眾多的佛像,也是要透過你的眼睛,傳遞到你的意識,讓你的心很快速的肅靜下來,讓你的第八「阿賴耶識」裡,全部都是佛國世界。這也是你進入寺院和你回到家不一樣的地方。



〈唯識概論〉94:

◎你應該要學習控制你的心,讓它展現的都是最美好的。要訓練你聲音的,透過它,讓你很快就進入狀況,直到有一天,當你需要別人助念的時候,也是舒服的、美好的。
不要讓你的人生是粗糙的,要不斷地增長,要把你今生所有的才華、力道全部都發輝出來,供養給諸佛菩薩,讓後世的人可以明白,我們曾經留下人間的真善美。我們能夠給予別人,是我們這一生最大的福報,歡迎大家一起來這裡行菩薩道!

〈唯識概論〉95:

◎「心」:你這個人有沒有心?這個心是指什麼?
以中醫的角度:狹義是指心臟,廣義還包含一切的精神活動,例如:你有沒有用心?
以《唯識》的角度:「云何名心,心者集起義,謂能集諸種子,起諸現行者,特名之曰心。」可以集合這些種子,並且讓它起現行的,就是「心」。

〈唯識概論〉96:

◎從「攀緣、思慮」的角度來看,八個識都是可以累積的,在八識心田裡面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意,都可以稱之為「心」。
例如:你用心讀書,要眼睛去看、要用耳朵去聽; 我喜歡看美好的事物、聽美好的聲音,我的眼睛 、耳朵就會去攀這個外緣;如果我不喜歡聽,就會想攀這個外緣,就會把耳朵關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