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共修筆記〈唯識概論〉



◎生命原來是有無限的可能,只是被你局限了,你的生命不應該只被框在小小的地方,你的生命、你的善心要盡可能地無限發揮出來,透過你修學所累積的福德、功德,才能與天地同壽,才能與日月爭輝。 當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,修學這件事情,就不會被你窄化,你也就不會執著在某處。只要你願意,都可以不斷地熏習,改變你的生命。 當你進到了仁光寺,希望你的人生從此是不一樣的,透過熏習法的力量去展現,《唯識學》能開拓你的思維,要去理解它,並且把它活入你的生命裡,這樣讀《唯識學》才會豐富,才會很有趣!
◎歡迎各位菩薩大德於每週五晚上7:30-9:15,參加本寺大悲共修會,遠法師帶領大家一起來學習唯識學,重新思考人生...
仁光寺大悲共修會敬邀,連絡電話:03-5223301

〈唯識概論〉169:

◎只要你能不間斷的熏習,你始終就會在三寶的因果中,生生世世成為一個佛教徒。所以,我們在度化人的過程中,是希望你可以進這個門,有機會讓我種下這個種子。
也許你不會長期的待在這裡,但是在你下一期的生命,當這個種子成熟、因緣具足的時候,你又會與三寶相遇,完成過去生形成的這個身口意的因緣果報,這就是「種子起現行,現行熏種子」。

〈唯識概論〉170:

◎只我們每天的生命,眼所見、耳所聽等身、心,都在六根浪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對六境風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風)的根浪與境風當中打轉,前六識所圍繞在中間的浪花,就是第七識(我癡、我見、我慢、我愛),整個被包覆起來的境界,都是在第八識裡面。 這個打轉的過程,讓我們活的很辛苦。



〈唯識概論〉171:

◎《六祖壇經》裡說到「不是風動,不是旛動,仁者心動。」心念一旦晃動,就會很辛苦。
如果你沒有修學,會覺得每天這樣過,不會有太多的感覺;當你修學後,就會知道心念這樣的動是苦的來源,你就會懂得慢慢把心收回來,可是收回來跟現實的人生是有差距的,所以在這個過程中,要透過你的智慧去尋找到平衡點,才能讓你好好的過日子。《唯識學》是要訓練我們如何在生命中,找到理想和現實間的平衡點,好好的過生活。

〈唯識概論〉172:

◎如果你相信有來生的話,就要想一想:你的將來會是什麼樣子?現在的你,正在醞釀著你的將來,跟你的異熟識(第八識)有關,它蘊藏著你將來成熟的果報。你現在所做的一切功德,不是為了別人,而是為了你自己。



〈唯識概論〉173:

◎修行絕對不是只在佛前念念經、拜拜懺而已,更要好好的學習經論,親近善士、聽聞正法、如理思惟、法隨法行。





〈唯識概論〉174:

◎「心動變識、境因識現」是指佛性變現出來。心是指真如的心,識現是指意識的相分。 眾生皆有佛性,「真如」可以簡單的理解為「佛性」,它有不變及隨緣的特性。例如:當我的心情不好(很好)的時候,我看到外界一切現象都不美好(很美好),這就是「境因識現」。 相同的外境,因為不同的心境,所展現出來的感受,也大不相同。"境"本身並沒有改變, 是"心"在變,是意識相分的展現。

〈唯識概論〉175:

◎即便是一個人處於寧靜的時候,我們的心念仍然不停的在打轉。一天當中,我們的心無時無刻都在晃動;當你的心一動,無明就生起了。因此,凡夫不能看到自己的真心。

〈唯識概論〉176:

◎我們現在粗動都還看不到,又怎能了知往生時,微中微動的那一念呢?如果你沒有經 過這些風浪,又怎能說你的心不動呢?事實上,你在家的安靜是虛假的狀態,沒能真正的磨練到你的心行,等到你出門對境時,你的心就會開始轉動了,無時無刻都在轉,這就是「修行」的最佳時機。